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3

 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有效性研究

  陈弋戈     胡莉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611330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近年来也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学生课堂上普遍玩手机的现象,提出基于移动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文章在充分探究教育信息化转型教育数字化基础上,阐述产教融合模式下数字化课堂实施过程,分别从教学场景、教学过程、教师发展三方面对职业本科教育数字化建设进行展望,让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成为教师基本能力,助力职业本科数字化变革。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课堂;融合;有效性

引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词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中,打响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变革之战。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推动教育发展,通过教育培养数字人才,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化,“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速推动了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在实践中变革和完善的动态事业,在不断地动态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应用场合未能成为教育实践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信息化推进尚不完备,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素养尚未完善,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迫在眉睫。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机遇。

一、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意义

(一)以规划引领筑牢机制保障

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两新一融一提升)的工作目标,明确“十四五”时期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七个全面”的工作目标,即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1]

(二)以教育新基建铺就发展高速路

市、区、校三级基础网络环境持续优化,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IPV6部署全面完成。启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信息化项目,提出扩充校园网络带宽、配齐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施、提升无线网络覆盖率三项措施,制定经费补助标准,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办学环境。

(三)以教育大数据夯实基础底座

做好数据治理,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开展数据入库、清洗、比对、回填、核验等治理工作,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时效性。促进数据共享,确立全市教育数据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责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协调机制,按照“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的总体要求,指导各区、各单位有序采集数据、主动共享数据、合规利用数据,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2]

二、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多元应用也在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几年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对提升教育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大的方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在高职院校声乐教育中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对原来的仅用幻灯片方式向学生展示声乐训练过程及内容进行了完善与革新,把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和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并融合文字、数据、声音、视频、图片等形式于一身,再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与完善,以便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体现到声乐教学中,从而达到了二者的有效融合[3]

三、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过程

(一)设计思路

数字化课堂资源平台建设依托产教融合模式,要求教师在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上传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手机端或电脑端登录进行学习或者复习,满足数字化课堂在线教学需要和师生在线互动,更有助于教学和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打造坚实数据基础[4]

(二)具体内容

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完善课程资源平台。教师上课需要录制30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对知识重难点讲解透彻,再将录制好视频上传平台。教师在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上传课程课件、教案及教学视频,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消化和吸收,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中。线上课程采用直播和数字化平台混用模式,直播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数字化平台查缺补漏。整个混合式课堂模式签到环节采用学生实时在线签到、随机点名,教师可以查看或随时发起话题,还不定时开放提问环节,内容均来自数字化平台资源,教师清楚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学生听课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课程作业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巩固知识,每节课均设置测试题型多样。教师在线批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反馈。

(三)加强随堂教学监督

通过对于数字化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场景的预判,结合学生学情,如何靠教师和数字化平台保障学生听课态度、保持学生学习活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掘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中随堂小测功能,按照授课时间规定学生完成重难点小测时间,督促学生保持良好上课状态

[5]

(四)创新课堂互动

教师将课程重难点制作成微课,通过发布课程任务指导学生学习。还会强化师生互动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四、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如果教师要想对传统单向传输学生知识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就需要重视师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的互动,除此之外,必须让课堂更具信息化色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很多院校都已经具备信息化手段,但具备手段不是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然而,能达到目的的学校仍在少数,大部分院校所做的改变往往都是借助PPT展示教学内容,但实际上,这与传统的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课程没有根本的差别,由于老师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甚至比不上以前的黑板粉笔课程。往往出现学生未能理解本页知识,但是教师出于教学计划的安排,立即开始了下页的讲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赶进度,学生少学习,信息化手段不仅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情景教学也是重要手段之一,信息化课堂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建立这种情景,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采用相关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相关的音视频文字,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的意思,在文字中也充分体会到了汉语的魅力。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幅非常美的画,但是作家海子为何选择在这么美好的世界自杀?老师可以搜集大量信息,对海子当时的生活情况加以介绍,并以图文和录像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事,使学生对这位作家当时的生活绝望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变得更加细腻,能够通过更深刻的思维去判断事情,讲述贴切自身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课堂内容的丰富,还大大提升了学生读写水平[6]

(三)善于运用网络,让学生学习更多基础知识

在网络共享资源丰富的今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沟通,利用BBS论坛辅助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所学内容的电子版上传到教学论坛中,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优秀作业,例如文章、观点等,都可以在论坛上进行展示,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优质作文能够在学生交流网络平台上呈现,也能够调动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同时,老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作文的学习材料,以克服语文作文材料较难查找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自制PPT,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参与点评和辩论,以培养其口语能力、综合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

(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评系统中,让课堂更添动力

对于教师而言,其职责任务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拥有职场人员的身份,而考核指标的变化,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不仅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开展教学。在评价系统中,也不能只针对教师进行指标设置,对于学生更应该有评价要求,在此过程中就进一步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教评体系中,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同时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评价。由教师检查学期成绩,以减少部分学校教师懒于做评估内容,使评估体系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督促和改进学校教学和老师工作的功能。老师是否完成了教育任务,教学方法是否与时俱进,以及学生能否从课堂上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通过对老师和学生加以考察,才能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评价与他们的学习有关,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形成了更强烈的兴趣。

(五)将信息化课程内容的大容量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互融通

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而在这一特点的背后是关于怎样鉴别并获得有用的信息。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在安排学生检查资料之前,先要规定好一个范围,并定下前提,不能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然后在交流资料时,明确指出什么是符合规定,什么是不符合规定,不然学生会为了标新立异,提供很多无效的信息内容,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错误的引导。2.进行明确的示范。搜集信息时,老师要按照课程目标来搜集有用的信息,然后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能进行如何获取信息的练习,虽然不需要收集所有的信息,但是必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3.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方法。老师在罗列信息时,不可以将全部的信息都罗列出来,但是一定要让学生使用综合手段,提炼共同点,辨别不同,使学生在掌握和使用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利用综合方法的能力。

(六)将信息化教育的直观性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互融合

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的优点有很多,直观性就是其中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图片、音频等,能够反映某些鲜为人知的过程,比如了解一首古诗,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借助资料与课件做成视频,学生就能够简单地再现具体流程,从而实现了直接演示的目的;再如,在语文课程中的同义词问题,学生们易于混淆,在使用课件后,直观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不过,直观是学生认识问题的一种方式,并不代表学生的整体思维过程。通过对一首诗理解,学生只是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但对这首诗产生的背景以及当时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或许还得借助其他方法来掌握。另外,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直观的方式演示,学生在理解过程的同时,还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老师还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课程之中,在信息化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1.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用对比的方式来阐述相同的差异,以求同存异,例如在讨论同义词时,可将词义概念相似的词语放到一起,以使学生认识词语不同的概念,通过对比可以学习更多思维技巧.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虽然直观性和容量度都大有提升,但要想还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只能尽可能还原较为典型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其内部规律,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也可采用探究、实验等方法来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作为表达思维逻辑的方式,人们在大脑中抽象的想法,往往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描述,而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就是间接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信息化课程的演示简化了教育流程,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视觉效果,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重温课件展示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

五、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场景

(一)教学场景

智慧黑板、智慧讲台等数字化教具在产教融合支撑下将传统课堂升级智慧课堂,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方面打造出多场景校园文化,为职业本科教学活动提供人性化、智能化互动空间,物理与数字空间结合、本地与远程结合,在改善人与学习环境关系的同时,更实现了人与环境自然交互,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开放式学习。相比硬件和环境这类大数据,真正与教师教学和学生所学产生的数据规模较小。但这类数据因与学生和学情密不可分,需要更详细、更专业、更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和分析手段。职业本科教学课堂依托强大数字化硬件支撑,采集和处理教师教学中产生的数据,动态相关、有机结合,基于数据统计和分析,让学情和管理更加数字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教师教学更加精准化,学生学习更加个性化,为创新教育评价赋能。

(二)教学过程

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除了需要从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更要进一步推进教学过程数字化,让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教育实施路径和教育评价机制。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是日常重要环节,也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教师数字能力培养要点、学生成为新型数字化人才突破点。想要有效缩短教师备课时长,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多留时间进行课程知识深入钻研,可以依托全国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资源,联合强大且稳定的软硬件平台支撑来创建课件库、课程案例、课程题库等,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境遇教师进行专业交流,互帮互助数字化资源,从而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减少查找资源的成本。课件库中所有课件来自一线教师持续共创,广大教师群体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把数字化资源库创建进行具体工作量化,纳入教师专业职务晋升的加分范围以及工资涨幅的重要参考因素。如此,广大教师都会以饱满的激情努力加快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进程。

(三)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数字化进程要强化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和学科融合能力,成为信息化导师和标杆名师。为打造职业本科标准化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教师数字化胜任力,职业本科本身也应该努力提升办学和培训条件,打通数字化发展之路。

结论:综上所述,身为职业学院老师,知识传承就是一个过程,最关键的是以教育为目标,让职业学院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提高他们思想、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发展,运用信息化教学新手段,使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在革新语文教学模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运用信息化教育新手段,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激励教师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总之,针对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影响,中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多尝试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活力,使语文课程内容更加多姿多彩,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琳.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助推精准课堂建设——以遵义市信息化课堂变革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3(Z1):136-143.

[2].以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推动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J].人民教育,2022(Z3):36-39.

[3]王徜祥,周长风.技术赋能  融合实践  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房山区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05):33-36.

[4]武海淼.“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课堂建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107-110.

[5].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内涵式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06):2.

[6]解玉嘉.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J].江苏教育,2020(90):22-23.

文轩职业学院青年课题《信息化建设和课堂的相互融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WX22QN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