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2

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周莹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麻塘中心学校  邮编 414109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切实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弥补作业设计的不足,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广大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文章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双减”;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

引言

历史是一门文化底蕴浓厚、学科特色较强的学科,想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够对课本当中的重要史料有所了解,教师需要关注历史教学背后的规律,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着重记忆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意义和影响。在当前“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初中历史科目的作业设计必须做到形式创新、内容综合。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关注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在强历史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教师在作业优化设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减负提质”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学习。

1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作业存在的问题

1.1过于注重对考试技巧的练习

过于注重对考试技巧的练习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由于历史知识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往往以题海战术为主,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模板化、套路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背诵熟练度,这就大大削减了初中历史作业的趣味性,将初中历史作业变成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不仅削减了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难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并且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关注重点往往更多放在作业内容上,而非学生身上,这就导致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更多围绕教材开展,从而导致初中历史课后作业在内容上缺乏拓展,并不利于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学科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1.2课堂作业缺乏科学性的评价

课堂作业评价片面性、缺乏发展性。作业评价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具有查缺补漏、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与学的作用。有的课堂作业的评价往往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与“×”代表教师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评价,习惯用分数去评价学生,而对学生在知识掌握、理解程度、灵活运用方面的评价基本没有,缺乏文字的交流,且缺乏针对性、具体性的评价。教师大多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评语也往往是点到为止,针对其他不同水平学生而进行针对性、具体性评价更是极少出现的,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成果上得不到教师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查缺补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2.1丰富书面作业的类型,提高作业趣味性

在初中历史课后作业布置中,教师要对书面作业的完成形式进行大胆创新,除了设置练习题之外,还可以拓展思维导图、观点辨析等形式。例如,我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重要的变化,分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三次变化中,中国的社会阶层、社会主要矛盾、国家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部分知识点作为我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节点,其广阔的范围和琐碎的内容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梳理都不甚理想,因此,在以这一部分内容为中心设置课后作业时,只是简单地进行习题练习来巩固记忆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绘制这一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线绘制思维导图,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后标注相应的事件,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决定思维导图的图形,以此将题海战术转化为学习方法的传授,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大大提高了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实现“授之以渔”。

3.2设计分层作业,满足学情多样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要充分结合学习规律和学生的特征,使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与自身能力和基础相匹配的历史作业,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增强。分层作业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难易不同的分别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作业完成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习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情况设计分层作业,将作业分为基础型、提升型和拓展型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型作业可以设计为对课堂基础及重点知识的考查;提升型作业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代,这和当时的政策有什么联系;拓展型作业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隋唐时期主题的文化纪录片,尝试分析盛世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特点与文化魅力。设计实践作业,发挥学生主体性。

3.3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能力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因此,在设计初中历史作业时,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几课的内容,让学生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完成以下实践类作业:参考网上的调查问卷,围绕家乡近50年的变化,制作“中国家庭50年的变化”的调查问卷,并与同学一起走进社区、公园、家庭,走访长辈,进行社会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然后在班上交流。在交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家庭的变化,就中国的未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市场经济发展等进行畅想,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又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3.4综合探究型作业

“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让当前教学的主要模式由原先的教师主导,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教师在对历史作业进行设计时,就需要着重关注题目的探究性和综合性,关注作业是否能够考查学生对题目的领悟和总结,是否能够着重突出作业的探究性,是否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历史作业优化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方面。同时,综合探究型历史作业的设计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总览单元内容,分析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并在小组讨论、综合探究的基础上,加深对隋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如综合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小组探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交流唐朝繁荣昌盛和后期衰弱的原因等。

结语

学科课堂作业设计的优化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有着很大帮助。教师应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作业设计,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科学的作业内容与科学的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提升情感能力,全面培养学科素养。如此,历史课堂方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并发挥教育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吴璠.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3]欧阳若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有效作业的设计—以毕节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