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为精,着色是彩——细节造就习作之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1

择优为精,着色是彩——细节造就习作之精彩

黄召军

浦江县南苑小学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说。

每次习作练习,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其实学生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做到这样。然而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学生笔下的人物曾被有的老师戏称为“木头人”“白骨精”——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要么不够细致,要么干脆就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碰到这种情况,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反复练习,小作文、大作文、周记、日记等,但是学生除了更怕习作外,真正的收获甚微。

究其原因,大多是平时观察不仔细,没有学会观察,没有练就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有的学生在习作时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不知该引用哪些储备的素材。

为了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习作指导时就细节描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动作分解,捕捉瞬间

学生的习作中,对动作的描写一般都采用概写,使原本可以写得比较精彩的作文变得索然无味。如,让学生写家乡小吃“米筛爬”的制作过程,放学时布置学生观察并参与爬米筛爬,然后写下来。但是第二天交上来,发现很多学生写得极其简单,爬米筛的制作过程只用一两句话就完成。如,妈妈把面揉成团,再弄薄,然后切成一条条,最后在米筛上爬一下就成了“米筛爬”。他们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不能对主要动作进行分解。

笔者在指导时,抓住人物的连续性动作,教会学生捕捉瞬间的动作,判断哪些是主要动作然后进行分解,并且注意推敲用准动词,使动作描写准确、生动起来。

【案例一】

教师表演“爬米筛爬”中“揉面团、爬米筛爬”。上课时先告诉学生仔细看表演,并随时准备抢答。学生很兴奋,一个个睁大眼睛看。教师表演往手上的脸盆里盛东西,然后左手做慢慢倒水的动作,右手做搅动的动作。

师:请问我的双手分别在干什么?

生:左手倒水,右手搅动面粉。

生:左手慢慢倒水,右手按一个方向搅动面粉。

师:哪个同学说得更恰当,为什么?

生:“慢慢倒水”更恰当,因为这是在和面,要一边和一边加,不然水加太多就麻烦了。而且我妈说,和面要按一个方向搅动,才能成形。

师:你有生活常识,不错(板书:和面  慢慢倒水)!下面接着看。

接着教师有时用一只手,有时用两只手好像在使劲地按。

师:还是用一个词或短语来准确概括现在的动作。

生:用力揉面。

师:好样的。(板书:用力揉面)现在请大家将和面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可以联系自己的妈妈和面时的情形来说。

学生自由轻声说,然后指名说,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接着开始进入擀面、切面条、搓面条的步骤,因为有了生活经验,学生在看着动作时,对这几个“特写镜头”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动词。

而在演到爬米筛爬时学生就有难度了,在短短几秒中的时间里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这时只有个别学生举手了。教师就放慢速度,并进行“动作分解”和“慢动作回放”,连续几遍后,让大家跟着一起做,然后再请学生一个一个动作讲(教师板书动词“揪(拧)、按(压)、推、弹”),接着让学生将几个动作连起来说连贯。

表演结束后,再让学生看着黑板上这几个动词,从和面开始,将整个过程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在这节习作课上,学生通过看、做、讲,初步学会了用“动作分解”、“慢动作回放”等方法来捕捉动作,完成对动作的解读,并用已学的词语来准确地描述动作。

后来又有几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来写麦饼、小馅馄饨等家乡小吃的做法,以及卡片等小东西的制作,学生不像以前那样怕了,慢慢地越写越顺手,一篇篇说明文从学生的笔端流泻出来。

习作指导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在细节描写上做好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上碰到的难题,学生才会不怕作文,习作的能力才会提高。作文教学并不一定在什么阶段必须教什么,讲究的也是时机,学生学习的需求最重要。“动作分解,捕捉瞬间”只是小学作文教学探索中的一点尝试。希望能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让他们积累习作素材,从而不害怕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