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社会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社会影响研究

张玮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金华 322118

摘要:民国时期新旧交替,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本文史论结合,对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实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方面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挖掘,并反观当下,提出了由民国英语教育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国;英语教育;社会影响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为我国英语教育的进一步正规化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我国当前英语教育改革及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一、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影响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民国时期的教会中学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授。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中国学生可以直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西学在华也得到了更有效、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西学的传播,无论在商业上,文化上价值的凸显也逐渐改变了国人“闭关自守”的封闭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陈旧看法。”[1] 民国时期一些大家将外国优秀作品翻译成中文,并且将中文的一些优秀文化译成英文,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了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民国时期由于英语教育极其重视英文原版读物的阅读,使得学生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认识到中国之外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开始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在圣约翰大学中,学生必须参加师生间的各种联谊会,学习和模仿西方人的生活习俗和礼节。不仅如此,通过英语教育,西方的政治、法律、科技等也被介绍到中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2] 另外,民国时期的女子英语教育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英语在促进民国女性自我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当时的教会女子大学为例,教会女子大学对英语 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也更加刻苦,其中饱含了中国女子自立自强的精神。 [3] 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生对女子的看法是:“回家专管油盐杂物,不问社会,这像猪;不肯吃苦,没有确实学问、经验,只好摆作花瓶,这像哈巴狗;很能做事,但不运用思想、不看工作于社会有益与否,一味傻干,这像牛。勤劳地寻觅知识,锻炼人格、睁开眼看清社会的弱点,切切实实地去干,这是真正的人。”[4] 这说明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女性已经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追求新的知识,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在新职业女性的促生、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新主体地位的建构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民国时期虽然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但好似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培养出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硕学鸿儒,为中国培养了为数不少的翻译、外语教学、新闻、出版、科技、外交、经济等各界优秀人才。周为筠在《消失的教会大学》里讲述了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巨大贡献:“圣约翰大学除了培养像林语堂这样出色的高材生,还有张爱玲、邹韬奋、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肈基……一大批影响时代的学生。”[6] 金陵大学走出来的著名校友数不胜数,如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再比如燕京大学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新中国英语教育、科研、翻译等领域的骨干力量,比如荣获芝加哥大学建校百年首次颁发的“专业成就奖”的赵萝蕤,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焦菊隐,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红学家之一、考证学派红学的集大成者周汝昌等。另外,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还培养了大批懂专业、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姜立夫在南开大学创立了数学系,梅贻琦、叶企孙等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辟了物理系,过探先在东南大学开设了农学系,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开办了气象学系,等等,为我国培养出了吴大任、陈省身等一大批闻名于世的数学巨匠,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何泽慧、王大珩等物理学巨子,以及农学、气象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大批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7]

二、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引发的几点思考

时代发展赋予我国当下英语教育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与快捷,英语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广泛。然而,在英语学习的外部条件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二语习得的实际水平与民国时期相比并未有巨大的提升。一些民国时期的教材与要求放至当今社会,学生都不一定能够掌握。因此,无论英语学习的方法如何变化,英语学习的途径如何多样,都要发挥其实现英语水平提高的本质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如果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提高其英语水平的目的,都不是一种好方法。教学方法要强调实用性,强调“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训练,从而做到学用一致。这对于当今大多数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的学校的英语教学无不具有启迪作用。英语学习方法不分新旧,任何好的学习方法,都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当下我国英语教材五花八门,有很大一部分教材在外国文化外国特色方面下功夫,随着互联网对于文化知识传播的推动作用,很多以前没出国就不会知道的外国风土人情都已经可以从网络获得,而我们的许多四六级考试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部分的表述,学生却极其欠缺。面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以宣传外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资料,可以作为教辅内容,现在的中学英语教材,可以回归到以中国文化特色为主,借鉴开明书店出版英语教材的特色,将求义、求新、求实、求精四项内容融入中学英语教材中,加重教材在于育人的核心思想。

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英语的这一身份必须非常明确,英语教育要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的实际掌握能力,要学生真正做到用英文来交流,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一门英语课的考试。另外,阅读作为英语输出的前提,一定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贯彻,英语阅读培养的不仅仅是语感,更是一种不同于中文的思维方式,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说”、“写”和“译”的全面提高,最终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英语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3).

[2]周晓燕,董秀超. 冲突与交融: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以江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 (4).

[3]张美平.民国外语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金一虹.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性别议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J]. 妇女研究论丛, 2006(2):47.

[5]刘媛媛.英语教育在民国女性认同建构中的作用—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6(1):53-64.

[6]周为筠.消失的教会大学[J].凤凰周刊,2009(22):84.

[7]朱红梅.简论英语对民国时期教育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