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思维引导,优化课堂实践——小学数学实践流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数字思维引导,优化课堂实践——小学数学实践流程研究

廖金换

肇庆市高要区南岸中心小学  52610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实际教学工作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小学数学知识自带抽象性特点,在学习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教师需要不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堂环境,优化和改进实践流程,制定多样化教学情境,深化对数学知识研究,从而促进小学生未来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引导;课堂实践

前言: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以学生视角去分析实践流程制定要求。在教学改革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启发,结合生活化、信息化、合作化学习模式,开发自主学习思维,培养动手实践和课堂问题研究,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构建实践流程要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也要分析未来教学工作目标,开放引导,灵活实践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生活化视角鼓励抽象思维实践

教学改革阶段,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环境都需要重新优化,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方式缺少应有的关注,只是跟随教师学习,这样的状态比较符合传统教学要求。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传统教学工作存在的弊端,对学生进行科学引领,激发数学学习思维,才能促进实践指导工作开展。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学生受传统思想的限制,学习和生活完全分开,导致在生活中缺少数学知识的有效实践。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视角,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让学生能够在结束数字计算的过程中,将数值与生活中的实物或者生活行为灵活切换,在生活情境下,促进抽象思维和计算思维有效实践。

比如,学习《时、分、秒》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时分秒的时间长短,借助不同的行为、事物做引导,逐步将时间段和时间点知识有效渗透,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具体时间,并学会时分秒之间的换算。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观看一秒钟世界可以发生哪些事情,一秒钟之内一个人能做哪些动作。然后,在讲解十分秒知识之前,可以利用秒表或时钟来为学生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并鼓励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秒针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快慢。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向学生抽象呈现十分秒之间的时间长短。比如教师可以说你听,这时班级会比较肃静,然后教师可以说一秒钟过去了。通过这样趣味化的互动,引导学生能够对一秒钟的时间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再结合钟表当中秒针的运行特点,去探索分针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学生能够了解秒针转动60次,分针会移动一个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利用另外一个钟标,在上课之前挂在教室墙壁上,等到半个小时过后,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的变动,最后得出2/1小时=30分钟,1小时=60分钟=3600秒。最后再从时间点出发,让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整时、整点的时间,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时间换算的相关知识,并提掌握的熟练程度。最后鼓励学生按照具体的时间点和时间段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一直保持下去。通过时间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养成良好习惯。

二、信息化情境锻炼逻辑推理实践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单一,在小学数学的内容当中,更多地接触是数字的计算,而一些小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分析的过程不对,直接导致计算的结果出现严重的失误。作为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准问题说在[1]。有效解决新的教学时期构建实践流程,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在问题推理当中不断放大细节,为学生制定充分的实践互动机会,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在交流当中反思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很多学生会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对数值计算的进位分析的不够准确而导致在计算数值上会出现错误。教师可以结合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让学生边通过实践边述总结,这样既能加深印象,同时又能让学生避免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和分析存在错误而导致最终的结果存在问题。尤其是在数学应用题分析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当中不能过于紧张计算,而是要仔细分析题目当中的数值,然后再按步就班地结合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学计算的准确率。

三、互动化讲解促进动手操作实践

小学生的思维启发一方面需要语言上的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在传统教学阶段,数学知识学习教师只会运用更为便捷的教材讲解的形式去渗透数学知识。但是呢,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着千差万别,会导致教学工作很难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重视课堂实践,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分析,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环节,逐步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原理的有效理解,这样才能让整个课堂教学成效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流程指引下积累更多学习经验

[2]。对于中低段小学生来讲,数学知识难度偏低,教师可以运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学生会表现得更加自信、积极。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特征,然后再结合生活当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探索生活当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素材,然后再结合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利用三角尺画出不同边长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或者利用剪刀剪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形状。在整个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会不断地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锻炼思考能力,又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环节构建方面,教师也要不断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并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为中心去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发挥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四、合作化研究锻炼自主能力实践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受教育观念不同,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维能力也会有一定差异。在课堂当中,教师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时,也要从学生的能力现状出发,既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又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这样在以后的教学指导当中才能够逐步改变教学成效。传统个体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一些能力比较薄弱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变得越来越自卑[3]。所以在改革时期,教师既要关注单一个体学生个性化培养,同时也要制定合作研究模式,将实践流程融入小组探究当中,这样学生可以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能够正确地分析数学问题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测量》时,教师可以结合长度和质量的相关表示单位,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测量的相关技巧,然后再结合不同测量单位的相关换算关系,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通过合作研究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分析和计算两个环节,放大重要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受到教师的启发,重视换算和分析。同时教师也要监督学生分工合作,观察学生在小组中是否认真学习,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总结。最后从实践锻炼角度出发,让每一位学生在参与互动之后,都能够在基础认知知识掌握或者数学分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教育理念在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就要随之改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在学习不同的数学内容时,教师要不断地思考和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学习路径。在实践流程编排方面,首先教师要注重学习积极性调动,改变对数学知识传统学习思想,师生共同探究和互动,其次要懂得审时度势,构建创新化实践流程,从理论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断地提升自主意识,最后在学习方面帮助学生拓展认知,在分析、理解、计算方面制定不同难度的习题,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尤继芳.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中的实践[J].新教师,2023(08):42-43.

[2]张正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6):105-107.

[3]王新星.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智力,2023(23):144-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