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泥塑艺术起源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3

蒙古国泥塑艺术起源与发展

刘芳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  130117 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

摘要在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泥塑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泥塑艺术主要用于祭祀,或用作装饰。蒙古民族的许多历史记载中都有关于泥塑艺术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民族对泥塑艺术的依赖也在不断加强,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泥塑艺术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

关键词蒙古国;泥塑艺术;起源

引言:蒙古泥塑艺术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最早起源于公元11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形态。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蒙古地区出现了一些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泥塑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示着蒙古民族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内涵。

一、蒙古泥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在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泥塑艺术始终是其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泥塑艺术在蒙古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蒙古民族生活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蒙古民族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泥塑艺术在蒙古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了整个草原地区,在此之前,草原地区并没有统一的文字、宗教等。到了公元11世纪,蒙古人开始形成统一的部落,并开始了建立统一国家的进程。为了加强对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的管理和控制,成吉思汗在部落内部建立起了宗教机构和军队机构。其中包括萨满教在内的多种宗教体系都在这个时期被建立起来。

(一)萨满教对蒙古泥塑的影响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在我国古代,萨满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神秘文化。从萨满教的产生来看,它不仅是一种原始宗教,还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萨满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萨满教的基本信仰来看,它主要包括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等。萨满教认为,万物都有灵魂,人的灵魂也可以转化为鬼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死后就会化为鬼神。从这一角度来看,萨满教其实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宗教。在萨满教中,人们认为,人的死亡并不是肉体上的死亡,而是灵魂的丧失。因此,人们认为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萨满教产生了大量具有宗教意义的泥塑艺术品。[1]

(二)其他宗教对蒙古族泥塑的影响

  蒙古族的泥塑艺术,除了受到萨满教的影响外,还受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其中佛教对蒙古族泥塑艺术的影响最为显著。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并很快融入到当地民族生活之中。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佛教思想与原始蒙昧主义思想长期并存。从蒙古泥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元代以前,佛教和伊斯兰教在蒙古族泥塑艺术中的影响都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存在的。在蒙古族泥塑艺术中,这些宗教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反映佛教故事的内容;其二是反映伊斯兰教故事的内容;其三是反映萨满教故事的内容。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萨满教和伊斯兰教。萨满教与伊斯兰教在蒙古地区都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就已经传入到了蒙古地区。在蒙古地区,伊斯兰教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中,还被用于祭祀活动中。

二、蒙古泥塑的历史与渊源

  蒙古泥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1世纪,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就已开始制作泥塑。在13世纪,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其统治区域也包括今蒙古国全境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在此期间,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两种文化的融合又促进了蒙古泥塑艺术的发展。18世纪以来,随着清朝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这一时期,蒙古泥塑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在其后裔统治期间,蒙古民族对泥塑艺术的依赖也随之增强。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将泥塑艺术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保护。他们不仅继承了草原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还对传统技艺进行了创新和改造。这一时期的蒙古泥塑作品题材多为马、牛、羊等畜牲类动物形象,以及历史人物形象和神话故事等。在这种环境下,蒙古族对泥塑艺术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泥塑艺术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蒙古国开始重视泥塑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一些艺术家们开始创作出一批以当地民族风情为主题、以草原生活为背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蒙古泥塑艺术内涵的认识,也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泥塑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2]

三、蒙古国泥塑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蒙古国的泥塑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泥塑艺术体系。其中,既有风格独特、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泥塑艺术,又有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现代泥塑艺术。前者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古国著名的泥塑艺术家巴特尔、乌兰其其格等。他们在继承传统、吸取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泥塑艺术作品。从总体上来看,蒙古国泥塑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无论在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比较丰富,既有传统题材,又有现代题材。无论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从细节上来看,蒙古国泥塑艺术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蒙古国首都[地区]的市中心广场上有一个面积约为20平方米的雕塑作品《[地区]的早晨》,这座雕塑由近百块石头拼接而成,主要用来反映[地区]人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和积极向上精神状态。这座雕塑作品采用了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材料是从当地产的黑石头中提取出来的。这座雕塑作品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雕塑作品,但是它所包含和反映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四、蒙古族泥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蒙古族泥塑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题材上以宗教题材为主,同时也涉及世俗生活,其中又以佛教题材的居多。这些题材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蒙古族泥塑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其形象大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虽然被刻画得十分细致,但都具有典型的草原民族特点。他们或在草原上放牧、狩猎,或在蒙古包里生活、聚会。这些形象虽然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失民族特色。在制作工艺上,蒙古族泥塑艺术作品十分重视对泥质的要求。传统的泥塑艺术制作材料以土为主,辅以其他一些天然材料。所用土、石、木等都要经过淘洗、发酵、调制等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工序,才能成为具有较强可塑性和粘性的泥质。这些原料经过加工后能够制成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泥塑作品。这些泥质经过处理后能够呈现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在表现形式上,蒙古族泥塑艺术作品通常都是以平面形式出现。虽然这种创作形式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但它却能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细微刻画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3]

五、蒙古国泥塑艺术传承与保护

(一)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泥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环境的不同,泥塑艺术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就蒙古泥塑艺术而言,虽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但从整体上来看,它是由两种以上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中一种是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草原雕塑。这种雕塑主要以草原动物、动物形象为主题,造型多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夸张变形的特点非常明显。这种雕塑形象逼真、生动、夸张、富有动感,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这种雕塑一般以各种动植物为主题,造型以写实为主,线条简单明快,色彩明快艳丽。蒙古泥塑艺术不仅有其独特之处,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从造型上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崇拜之情;从表现手法上看,它采用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从创作内容上看,它既有草原文化中对于草原动物形象和各种动物形态特点的真实描绘,又有农耕文化中对于动植物形态特点和各种动植物形象特征的真实再现。在传承过程中,泥塑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最初只是民间艺人或普通百姓为自己制作装饰和祭祀用品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文化积累与传承,泥塑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也从民间逐渐扩展到宫廷、寺院等公共场合,成为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蒙古泥塑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蒙古泥塑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主要以草原动物、植物等为主题进行创作和制作。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蒙古泥塑艺术开始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优秀基因和文化元素。从形式上来看,这一时期主要以宗教题材为主;从内容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对美好生活向往等主题。元朝时期是蒙古泥塑艺术发展成熟阶段。在元朝统治期间,由于统治者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蒙古泥塑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元朝统治期间,蒙古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外交往频繁等诸多因素都对蒙古泥塑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元朝统治时期是蒙古泥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大力支持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以及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等原因,促进了蒙古泥塑艺术自身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元朝统治时间的延长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下,这一时期蒙古泥塑艺术开始融入到民间生活中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和雕塑家。他们中既有宫廷艺人、民间艺人等上层人物;也有工匠、牧民等普通百姓;还有一些社会名人或达官贵人等。这些人都对蒙古泥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4]

(二)传播

  由于民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泥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其表现形式基本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艺术逐渐成为蒙古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在很多场合被广泛使用。蒙古泥塑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单一到丰富等不同阶段。在古代,人们用泥土塑造各种物品用于祭祀、装饰或收藏。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粘土制作各种工艺品,这是蒙古泥塑艺术产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在此期间,一些学者对泥塑艺术进行了研究。比如,19世纪中叶,蒙古学者伊格巴图(Igbatu)根据考古资料研究发现,蒙古地区早在11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泥塑艺术品。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19世纪末,一些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及史料记载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泥塑艺术品在13世纪出现于蒙古草原地区,并在14世纪和15世纪达到顶峰。后来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泥塑艺术逐渐消失。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由于科技的发展和考古事业的发展等原因,蒙古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早在13世纪初就有泥塑艺术品出土。其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巴雅尔图墓地(Bajau Mosque)出土的一些泥塑作品。这些泥塑作品属于13至15世纪早期的作品。由于考古发掘工作进展缓慢,在此期间蒙古泥塑艺术只在一些小型墓葬中出现过。不过,这些泥塑作品为研究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期间出现了一种新类型的泥塑艺术品——布赫扎尔图(Bajau Hatu)类型。布赫扎尔图是指位于蒙古国东中部地区伊格巴图村附近发现的一座墓葬,也称“大泉墓地”或“大泉”墓地(Bogan Temple)。该墓地是13至15世纪早期蒙古地区一处重要的贵族墓葬群。这些泥塑作品具有明显的蒙古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格,是蒙古国境内泥塑艺术中最为重要和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布赫扎尔图是蒙古泥塑艺术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在布赫扎尔图出土之前,蒙古国没有发现任何泥塑艺术品遗存。从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叶期间,布赫扎尔图一直是蒙古地区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建筑和宗教场所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布赫扎尔图不仅成为蒙古地区宗教活动和祭祀场所中一件重要的建筑材料和艺术品,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重要和最神圣的祭祀物品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变化等因素影响,布赫扎尔图逐渐消失,但其泥塑作品却成为研究蒙古地区泥塑艺术发展史、了解蒙古民族文化传统、探索蒙古地区社会发展等问题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之一。综上所述,蒙古泥塑艺术从产生到消失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系统的文化形态,并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不断发展变化。蒙古泥塑艺术虽然消失了很长时间,但其具有典型草原民族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等特点依然保留在今天蒙古国境内民族文化遗产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发展等因素影响,蒙古泥塑艺术会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蒙古泥塑艺术也会随着民族历史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在未来有更多泥塑艺术作品会被发现、保护、传承、研究以及创新。

(三)保护

  如今,蒙古泥塑艺术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在民间,泥塑艺术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了泥塑协会,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其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博物馆也积极收藏泥塑作品,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同时,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对泥塑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如制定了《蒙古泥塑艺术保护条例》《蒙古国国家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将泥塑艺术作品列入蒙古国“国家文物”和“蒙古国文化遗产”的名录;开展了泥塑艺术作品普查工作;在民间建立了众多泥塑艺人传承工作室等。这些措施都为蒙古泥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并为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蒙古泥塑艺术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不仅受到民众的喜爱,也得到了许多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支持。[5]比如,蒙古国国家文物局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泥塑艺术作品进行抢救式保护;蒙古国文化部为泥塑艺术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蒙古国艺术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泥塑艺术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等。同时,一些个人或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蒙古泥塑艺术中来。比如,蒙古国著名雕塑家伊格巴图·[地区](Igbatu Hassan)、萨赫尔·桑德(Saher Sundar)等都为蒙古泥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总结:蒙古泥塑艺术作为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系统的文化形态。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蒙古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遗产。在蒙古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泥塑艺术作品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虽然其消失的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却是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通过对蒙古泥塑艺术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泥塑艺术是蒙古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锦希. 民间泥塑艺术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探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 (10): 177-179.

[2]张永;李冰妍;吴慧. 缺失的弥补:中国民间传统泥塑艺术符号寓意研究 [J]. 萍乡学院学报, 2023, 40 (01): 81-84.

[3]林成杰. 从宗教题材探讨泥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J]. 东方收藏, 2022, (08): 75-77.

[4]刘美双. 中国泥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J]. 名家名作, 2021, (12): 100-101.

[5]孙英丽;陈霄. 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探源 [J]. 美术文献, 2021, (12):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