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在乡村审美意识构建中的“在地化”优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2

民间美术在乡村审美意识构建中的“在地化”优势

隋缘

银川科技学院 750001

摘要:自艺术乡建在中国实施的多年来,传统审美观念的桎梏使得艺术乡建经常走入误区,野蛮士绅化带来了乡村文化危机,这样的危机也使得艺术乡建项目的发展道路更加多元化。自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已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本文以小程村乡建项目与石节子乡建项目中出现的各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乡村大众审美意识建构对于乡土重建的积极意义:在重建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应并行,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与现实价值。

一、小程村艺术乡建项目的形成概况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小程村,属陕西省延川县土岗乡碾畔行政村。碾畔行政村,由碾畔村与小程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小程村64户,248人口,是一个地处在陕北黄河中游段大峡谷边的小山村,地理环境恶劣,距离县城65公里,需三小时车程。正是因为小程村的交通闭塞,使得这里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诸如原始宗教的避邪招魂、求雨、祭河神、安全、谢土神、祭祖、婚嫁、丧俗与节日风俗等带有陕北地区特色的民俗,剪纸、刺绣、面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程村也一直得以延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村。

就是这样一个地域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保存着的小山村,却吸引了画家张士元的注意,他被小程村周边的黄河景观吸引,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黄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意见案》后来,延川县旅游资源开发被正式列入陕西省的旅游规划之中[1]。2001年9月至12月,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和陕北艺术家冯山云先生前往小程村采风。采风之后,靳之林与冯山云被小程村保留的民俗文化震撼,靳之林更是推动当地民众自发组建小程民间艺术村,并与延川县人民政府共同努力申请到“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供的赞助基金,从而建成小程民间艺术村活动中心。

在9月至12月期间,靳之林在村中指导培训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同时也在村民之中建立了民间美术的观念。经过培训与选拔,最终在2001年12月举行的“小程民间艺术村”命名仪式上授予了28位村民“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小程民间艺术村建立之后将小程村的民俗活动于民间美术区分为两组,即美术组与秧歌组,继而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或称民间艺术展览室),有一院5孔石窑,其中3孔为展览室,即一窑剪纸、一窑刺绣、一窑出土文物。[2]自此,在2002年至2008年间,小程村举行了5次艺术活动,其中,2007年月2月28日,“相约小程一国际民间艺术节”活动,是小程村第一次与国际交流,当时来自法国、瑞士、布基纳法索、格鲁吉业等国家位民间艺术家,在活动期间涉及的专业有民间剪纸、壁画、雕塑、陶瓷、木偶、拼缝、织毯等。

    时至今日,小程村的艺术乡建项目经历了时间较长的演变,今天的小程村仅保留了民俗文化博物馆,村中的剪纸、刺绣等手艺人早已离开乡村,也停止了与外界的艺术交流活动,靳之林倡导的保存活态文化的愿望并未被实现。小程村的文化意义仅仅停留在了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普及教育上,甚至有村民提议将窑洞拆除建立新的博物馆,并且希望小程村可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开农家乐、卖农副产品、开小商店。

二、艺术乡建项目带来的审美意识改变

小程村的代表民间美术分别是剪纸、刺绣和面花,其中,小程村传统的民间剪纸主要有窗花、丧花、喜花和一些巫俗剪纸。这些剪纸的样式与技术在小程民间艺术村之前只有三四位妇女掌握,并且因为剪窗花是一项日常家庭活动,所以也不存在自发的传承行为。靳之林先生针对这样的现象邀请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家至小程村培训民间剪纸,其目的是想将小程村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剪纸保存下来。虽然在今日看来外来民间艺术家干涉小程村的剪纸创作这一行为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是在当时,民族民间美术急需传承,并且社会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了解、认知与今日相比差之甚远。靳之林先生当时提出了:“活态的文化看小程,静态的文化看碾畔”的建设目标,想保持大众审美意识长期处于与外界相连接的活化状态。靳之林先生参观了法国以人类学文化习俗为依据分类,建立了遗弃的村落民居里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并借鉴这个模式,想要在小程村这样的村落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模式试点,这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宝贵的经验。并且通过小程村建立起了大众对民间美术的认知,唤醒了村民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这对该时代的乡土重建也具有积极意义。

虽然小程村的艺术乡建活动距今已经有20年之久,如今的小程村也是延安西安有名的旅游村,当今的艺术乡建项目也有不少以小程村为范本以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靳之林先生带给小程村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至今在小程村依旧流传着“十唱咱靳老”的民歌,靳之林先生长时间居住在小程村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与村民感情非常深厚,靳之林先生曾这样回忆小程村的村民说:“我在黄河边画画时,怕我累着了是农民朋友用毛驴车拉着我早出晚归,怕我饿着了是农民朋友抢着为我送饭。那饺子怕凉了,一煮下就装到罐子里提着往山上跑,赶我吃到嘴里还是热乎的。他们,是我最亲的朋友。”[3]民间美术在小程村传承发展具有在地化优势,村民的接受程度高、参与意愿强,艺术家与村民搭建了良好交流的桥梁,艺术家将在向乡村中本不存在的现代社会的审美认知带入了乡村之中,将乡村中已经没落和被忽视的民俗艺术重新激活。在小程村,民间美术打破了学院美术对教育对象的局限,甚至可以说,小程村的艺术乡建探索形成了可供参考的大众美育案例,拓展民间美术以改变乡村审美意识可以作为当代美育资源,并且对重建乡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小程村艺术乡建项目的积极意义与困境

靳之林先生对陕北民俗和民间美术的热爱支撑他在小程村进行艺术乡建活动,但是当时的时代局限了小程村的进一步发展,时至今日,小程村只留下了当时靳之林先生倡议组建的民间美术活动室与民俗博物馆。与近几年艺术乡建的不同之处就是2001年互联网并没有现今如此发达,小程村并未被更多大众关注,靳之林先生也无法持续留守在小程村助力乡村建设,村里的28位民间艺术家起初是为小程村民俗风物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正常生活无法因此改变。村民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减少,村中也没有将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作为教育资源继续培养村民以及村民下一代。并且因为小程村经济发展缓慢,村中青年人的流失,所以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依旧无法解决,随着时间村中的硬件设施也逐渐残损,小程民俗艺术村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

参考文献:

1 延川《不易忘却的城》,页67, ,未公开出版,2005年

2 参考余颖《村庄···.民俗.民间美术》(2010年)中小程民间艺术村建立后整理

3来源自《文化艺术报报社》2018年12月9日报道靳之林去世前采访,作者:林樵


[1] 延川《不易忘却的城》,页67, ,未公开出版,2005年

[2] 参考余颖《村庄···.民俗.民间美术》(2010年)中小程民间艺术村建立后整理

[3] 来源自《文化艺术报报社》2018年12月9日报道靳之林去世前采访,作者:林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