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2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顾自明

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753000

摘要:量感与数感一样,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科素养的表征,但同时它也是抽象的、无法触摸的、难以表达的,这也增加了量感的教学难度。但认真分析数学知识的特点可以发现,“量”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感量”入手,带领学生直观地体会、感受“量”,以此来赋予学生量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量感,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感量”着手,探索培养学生量感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量感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数学“量感”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缺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量”的机会。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发现与应用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具体教学时,小学数学老师可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量”,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1培养“量感”对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1.1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培养量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准确性。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数量感觉,能够准确感知、估算和比较数值的大小。这有助于他们在数学计算中避免粗心错误和计算偏差,提高计算准确性。

1.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量感的培养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估算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值的直观感知,快速估算出近似的结果,并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给学生提供快速有效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1.3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培养

量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能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和方式。他们能够凭借量感来推理和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对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量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有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

2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现状分析

2.1数学量感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学生对数学基础单位的认知往往是碎片化的,不具备系统性和连续性。他们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

2.2对基础数学单位的陌生和应用困难

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的数学单位如千米、公顷、毫升等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导致学生在数学测量和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无法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场景中。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量感

量感的形成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逐步生成。一般来说,生活量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自发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体验量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探索,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适宜的“感量”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体验活动,获得定量刻画、定性描述事物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步带领学生从生活量感向数学量感转变。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转变以往单纯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测量中,对“升与毫升”知识产生更直接的体验、更深刻的认知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对于“升与毫升”这一容积量的感受,即让学生形成“感量”,促使学生在感受量的同时,实现数学量感能力的发展。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量杯、纸杯等工具,然后挑选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用量杯测量一纸杯水是多少毫升、几纸杯水是一升等,让学生在实践测量中建立起一升的概念,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样,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容器,比如不同大小的茶杯、不同大小的饮料瓶等,然后让学生测量不同大小的茶杯、饮料瓶分别能够容纳多少纸杯水,感受不同容器的容积大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中增加对量的感受,发展学生的量感。

3.2从问题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对量感的兴趣

通过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可以使学生在直观且形象的条件下完成课堂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消化并理解抽象的内容。量感的培养具备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的形式进行开展,学生必然会出现摸不着头脑,或者是只完成了数的发展,这并不利于培育学生的量感。通过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量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助力学生实现深度思考。例如,在“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中,为了完成知识过渡,让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有明确的认知,可以通过乌鸦喝水这一例子进行解释:“一只口渴的乌鸦看到了一个装了水的透明瓶子,但是水位很浅,于是衔来石子放到瓶子里。当水溢出来时,乌鸦喝到了水。水之所以能从原来的位置被挤压上来,是因为乌鸦将石头放到瓶子里,占据原来水的位置。”这个例子可以从侧面对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行反映,也可以联系与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如小明的爸爸想要在家里制作一个鱼缸,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鱼缸的高和边长,让学生求这个鱼缸的体积。之后再跟学生说,小明的爸爸需要每周给鱼缸换一次水,如何才能计算出每次需要灌溉多少立方的水?每次灌水需要花费1.5元,一年需要花费多少钱?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联想到相关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意识,还能结合多媒体等不同手段激活学生对量的兴趣。

3.3结合运算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数感的培养与运算教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当前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运算,但是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算理知识,让他们知道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计算,如此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部分知识,还能够为学生数感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道小数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解答:学校举办立定跳远比赛,小美跳了1.68米,小天比小美跳得远0.35米,小媛比小天跳得近0.28米,试计算小媛跳远的距离。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运算思维和解题想法是不同的,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以逆向思维求出答案之后,再代入式子进行验算;也有部分学生无法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运算顺序;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读完题目之后,会直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很容易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例题讲解、互动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和运算过程,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够清楚题目中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运算法则,培养他们的数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建立数量概念的基础出发,引入实际情境和问题,使用多样化的教具和资源,让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相信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起对于数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探究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02):65-68.

[2]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

[3]赵青.聚焦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寻——以“1千米有多长”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2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