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以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以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为例

赵丽娟

东阳市江北上卢初级中学,浙江省 金华市322100

摘要:笔者以石壕吏为例,基于SOLO分类理论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注重思维结构层次的判断,从而有效设计课堂活动,以实现“过程导向”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课堂活动设计;《石壕吏》

《浙江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提出:“重视课堂评价,在互动环节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从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判断其表现质量及影响因素,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根据SOLO分类理论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进阶,以达到更精准的评价与更高效的学习。

一、确立学习目标

(一)单元目标确立

《石壕吏》选自部编版语文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第六单元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阅读板块主要呈现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在阅读经典名篇的基础上,追求理想境界,反思现实生存状态。写作板块重点训练学生写故事,在完整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刻画人物特点,丰富故事情节,写出情节波澜,突出故事情趣,给人启迪思考。《石壕吏》这篇文章定位为阅读课。

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提到:“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综上所述,本单元的单元目标确立为:

单元目标

人文主题目标

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如对美好的社会生活的憧憬,对现实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语文要素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

(二)单篇课文学习目标确立

单元导语中提到:“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唐诗三首》预习提示中说道:“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唐诗三首》思考探究中提到:《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石壕吏》“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石壕吏》的巧妙构思是其精彩之处。

综上所述:《石壕吏》这篇阅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可以确立为:反复诵读,体会《石壕吏》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叙事诗的内容;学习空白艺术的运用;赏析《石壕吏》巧妙的构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改写能力。

目标

学习目标

具体内容

人文主题目标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语文要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石壕吏》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叙事诗的内容

学习空白艺术的运用

赏析《石壕吏》巧妙的构思

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改写能力

二、课堂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印象中的杜甫满怀雄心壮志,纵观民间疾苦,生出笔底波澜。可近日,一条“杜甫亲见官吏捉人却袖手旁观”的微博热搜贴热度居高不下。有网友认为,这不像是杜甫会做出的事情。为了解事情全貌,还原事情真相,网友想和我们一起跨越时空,通过《石壕吏》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还原情状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以杜甫的口吻复述故事。(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屏幕显示:

时间:唐肃宗乾元二年夜

地点:石壕村的一户农家

人物:官吏、老妇、老翁、孙子儿媳、杜甫

学生表达格式:

唐肃宗乾元二年,安史之乱。那一年,我48岁,被任命为七品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投宿石壕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疏通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用复述的形式将理解后的知识进行加工输出。

(三)分析形象

1.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课文(齐读一遍,自由诵读两遍及以上),体会《石壕吏》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预设答案:《石壕吏》通篇为五言句;韵脚随着思想内容而转换,尤其是中间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体现内容上的多次转折,暗示石壕吏的步步逼问,突显老妇的走投无路。

2.补全内容

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差役的对话或行为。

(屏幕显示老妇“抒情独白”)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预设学生补充答案)

差役:

怒吼:“你家的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厉声追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快交出来!”

寻声闯入室内,发现老妇的儿媳妇。

不肯罢手,仍旧逼着要人不已。

(学生总结发言)

我从诗句    中读出了老妇的   。

我从诗句    中读出了官吏的   。

(教师总结发言)

我们可以从诗句中读出老妇的苦与官吏的怒,其实这正是一种藏问于答的方式,将一方隐身幕后,一方放置台前,更加具有抒情性、感染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诵读活动体会《石壕吏》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并通过补全内容的形式赏析藏问于答的空白艺术手法。

(四)深入思考

在这藏问于答的对话中,杜甫似乎也隐身了。那么杜甫为何袖手旁观呢?

补充资料:

·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人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唐朝自创建以来,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在和平时期,府兵在家里耕作务农,从事农业生产;在战争时期,府兵就需要投身于战场。征兵时,吏卒根据户籍名册“按图索骥”。

·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损失巨大。

(这个环节使用SOLO评价量表,评价学生思维。学生回答与杜甫为何袖手旁观无关,逻辑混乱,过于简单,为前结构层次;学生能回答出一个原因为单点结构层次,比如杜甫不是当地人;学生能联系多个材料回答,但未形成知识网络为多点结构层次,比如杜甫不是当地人且官职比较高;学生能将材料都串联起来进行整合回答为关联结构层次;学生进行全面思考与整合,还能从理论角度分析问题,结论具有开放性为拓展结果层次。)

(教师总结)

仇兆鳌《杜诗详注》提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面对安史之乱,杜甫既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又心疼在这过程中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当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国家与百姓两难时,他能说什么呢?他便隐藏在幕后,做一个冷静的叙事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深入思考杜甫为何袖手旁观的原因,在这一具体问题的回答上采用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回答进行思维层级的判断。

(五)转换视角

从《石壕吏》中我们得知杜甫袖手旁观另有隐情。那么对于被网友大骂特骂的官吏,我们是否也可以给他们一个申诉的机会。请你从石壕吏的角度改写《石壕吏》,将之改写成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改写能力,转换角度对《石壕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