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丁佳慧

盐城亭湖新区实验小学    江苏  盐城  224001

摘要:由于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多数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既没有给学生提供愉快的阅读体验,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和政策,及时转变教育思维,创新阅读策略,成为语文教师的追求。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保持对语文教材深入研究的态度,在高质量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加深学生对阅读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得到的发展更加全面。基于此,本文后续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展开相关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语文阅读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阅读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助于小学生进行语文启蒙,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识字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目标。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把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培养。

1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和基本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规范和评价作用。因此,结合多样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应首先明确阶段性的阅读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逐步开展教学,避免教学方向偏离和不足的现象。

1.2 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进行教学的受众。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学习,情感体验有所降低,创新意识无法激发。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2.1 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方向和要求的改变,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实际设计和实施中重新定义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尊重学生客观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差异的前提下,确定新的重点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依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认知逻辑和新课标中对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来设计阅读教学目标。这两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关于寓言中人物和事件的想法,并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他人交流提出了明确要求[1]。基于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指导,让他们在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发展,解读故事的内涵,对课文中一些具体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层探究与理解,从而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来感悟“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与内涵,以此来提升学生总结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能力。

2.2 开展分层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分层阅读。分层阅读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资源,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不同学习情况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他们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引导他们对每个段落进行概括、指导他们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文章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之后在写作时该如何运用等。通过采用分层阅读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教学课程,具有高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与人们熟悉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参与水平低,在学习新知识时更愿意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寻找相关案例,并通过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实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2]。因此,在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能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来进行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内在情感的感悟。

2.4 过程性评价

评价是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识别阅读行为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调整和优化阅读方法和策略,逐步提高阅读质量。此外,过程评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阅读意识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堂评价过程,或者只给予个别学生基于结果的表扬和评价。这将使学生难以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消除传统阅读行为的弊端,影响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过程评价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比如,在文本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诗歌朗诵中的节奏、诗歌内容的翻译、诗歌作品的解读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评价,并为学生指明科学高效的阅读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展开自我评价,从而使得整个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结束语

综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施教育改革计划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整合各方面先进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东香. 新课标下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J]. 文理导航(下旬), 2019, (06): 53+55.

[2] 林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模式研究 [J]. 科普童话, 2019, (2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