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经典童话教学——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7
/ 3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经典童话教学——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林丹妮

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 邮编:510000

【摘要】深度教学借助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挖掘知识的深度价值,使得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一种有利推动,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经典童话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读懂安徒生永恒真挚的追求。以文本为中心,拓展分析思路,聚焦古今,联系现实,剖析人性,引发学生对童话现实意义的思考,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深度教学  童话解读  核心素养

郭元祥先生提出,深度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借助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含义范围,挖掘知识的深度价值,使得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一种有利推动,而非仅仅停留在符号知识的学习阶段。这说明教育不是表层知识的获得,而是深层知识的迁移创新,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对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还能在个性和思维方面有所进步。由此看来,教师深入的课堂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

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语文课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让他们的思路超越课文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语文深度教学目的是引领学生从符号学习步入对学科思想和意义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又是考试分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受到考试倾向的影响,很多教师会只重视与考试相关的文体,对精读课文中的语言、主旨等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对自读课文简单带过或者不讲,对于现代诗歌、童话、寓言等文体形式更是不加重视。目前的社会进步强烈要求高素质的人才拥有出色的情绪表达技巧和对多样性文化的理解,通过阅读及深度解析各种文体的文学创作,这对于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学习思考,扩大他们的人文视域都是十分有益的。下面,我将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谈谈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经典童话教学。

一、深入了解学情,制定合理的深度教学目标

这个故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耳熟能详,教学时不应只侧重梳理情节,而是应该抓住几个重点人物,紧扣他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读懂安徒生永恒真挚的追求。

学生要理解作品中蕴涵着说真话的道理并不难,但是要他们代入角色、亲身感受人物的心理和语言的特点,从而来分析人物性格就不容易了。而且,这篇童话已经流传两百多年了,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事例有很多,其时代意义经久不衰,我们要聚焦古今,联系现实,整合课内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他们对本篇童话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初中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和表现自己的文化自信,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就《皇帝的新装》而言,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思维层面进行文本解构,除了永葆童心以外,还要让学生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丑恶之处后,依旧能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有效解读文本,让经典重现时代意义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虽然情节简单奇特,但深受学生的喜爱。传统的诠释方式主要是让学生们理解封建统治者的愚昧与伪善,这也是学生们在阅读能马上体会到。遵循学生能自我理解则无需过度教导的理念,我并没有对此进行繁琐的解析。

深度教学的目标是引领学生们提炼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深入洞察经典作品所蕴藏的深意。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形式。“问题引领侧重于让学生去往应该或可能到达的,而问题驱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好问题’驱动学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想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反思,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思维品质。

故事以“皇帝的新装”为线索,以“骗”字行文,根据“一字立骨法”,我用“骗”字串联人物与情节。课堂伊始,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你穿越进童话故事里,一张骗局大网从天而降,你将在各个情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寻求破网的时机。你会如何选择呢?”初始任务设为:“哪些人参与了这张骗局大网的编织呢?请选择其中的人物身份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快就找出“骗子、大臣们、皇帝、百姓”是大网的编织者,并围绕“骗”字把故事情节分为“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五个部分,将大网编织起来。

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文本细读,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代入角色来品读。其实,在结尾小孩说出真相之前,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老百姓都有机会揭露真相,但他们都没有说实话。为了让学生自己体悟其中的原因,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允许扮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并说出原因。令我意外的是,不少学生在扮演过程中都选择了原剧情的方向,他们在文中找到这句话:“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根据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百姓都不愿意被当成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

这样就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老百姓撒谎的动机上,揭示了人性的虚伪之处,并揭露了那个违背本心满口谎言的社会现实。

图1:《皇帝的新装》知识结构图

故事的前半部分围绕着皇帝、骗子、大臣来展开情节,人物刻画精彩纷呈。而故事的后半部分以百姓、孩子的言语评价皇帝的行为,人物对比直击人心。正如以下这首小诗所写:

当虚伪横行假话漫天/老大臣对着织布机睁大眼睛/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你听他说——/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当虚伪横行假话漫天/至高无上的皇帝看着织布机/什么也看不见/你听他说——/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当虚伪横行假话漫天/两个骗子用一眼就能看穿的骗术/骗了无数的钱、生丝和金子/你听他们说——/来,试试新衣服!

当虚伪横行假话漫天/全城百姓看着没穿衣服的皇帝/你听他们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当虚伪横行假话漫天/所有大人心已生锈口已生非/你听一个孩子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如黑暗中射来了一道光——/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道光照亮人们心底——/原来他真的什么衣服也没有穿!

“我们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说真心话,做真诚人”就成了这堂课的主旨所在。实际上,讲假话在权利和利益面前是人性的短板,这是人性所共有的,不是哪个时代特有的。我们需要有勇气讲真话,做一名诚信的人,这也是全球社会的呼声,不论国籍的界限。这种解读是从文本的原意中得来的,也包含了广泛的社会价值。

三、有效品读语言,让语言品读教学更具魅力

在夏丏尊先生的《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我们在学习国文时的目的,应该是掌握如何使用词汇来进行表述,但许多人只关心别人表述的内容,而没注意到词汇表述的方式,最终肯定会事倍功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内容而忽略了文字的展现方式,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此,我在品读语言时不仅希望学生“得意”,也希望学生“得言”。

第一,要把握主要的词句进行精读,带出角色的语调。比如学生在模拟老大臣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并表达出他的内心独白:“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教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决不能”,去猜测老大臣在这些话语中的情绪变化。经过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了一个有点心虚且坚决掩盖事情的真相的大臣形象。

第二,将品读的焦点从语言内容转移到言语形式,在朗读中进行比较。不同人物表达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类似的语言,却因为说话者身份的不同,说话的对象不同,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比如老大臣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他的话是对骗子说的,希望掩盖自己看不见布料的真相,所以要带有惊叹语气,甚至可以有些肢体语言。官员说:“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是来向皇帝汇报情况的,语气要稳重一些。皇帝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这是非常肯定、慎重的语气,既要掩盖自己看不见的真相,又要带有皇帝的威严。

四、以文本为中心,拓展分析思路

要进行深入的授课,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接着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在熟知的环境下构建新知识,从而使他们能运用并迁移这些知识。同时,在解析文本时不仅要真实反映文本的内容,以文本为核心,还需要超出文本的范畴,拓宽分析的视角。

因此,我设立了一个环节——“谈古论今,剖析人性”,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去对书中的角色进行广泛分析。我会引导他们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解析,关联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情境。这样他们就能抓住关键点,更深刻地领悟到普世的人性原理。实际上,现实社会里从不缺乏漏洞百出的骗局,这些骗局却总能通行无阻,这是因为从不缺少自欺欺人、虚伪自私的人。而真相并不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只有少数人敢于说出真相。在剖析了人性以后,学生凝聚智慧,把自己的真心通过一句话传递给童话中的人物。

人物对象

真心传递

对皇帝说

身为帝王,以以身作则,不该人云亦云,要战胜虚荣心,果断揭穿谎言,这才是帝王之道。

对大臣说

身为朝臣,不应扭曲事实以取悦君王,而应坦诚相告。

对百姓说

有时权威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我们不能为了对权威的盲目认可而放弃了纯真和善良。

表1:凝聚智慧,传递真心

如果将《皇帝的新装》的社会意义定义为“揭露伪善、保持童真”,那么它的教育意义就是揭露世界的丑陋面,警醒学生。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看,对于处于儿童到成年过渡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弘扬美好,而更可能是直面并接受世界的残缺、不完美和丑恶。在语文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使用,以及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获得审美体验,也需要培养他们察觉丑恶的能力,使他们完全认识这个充满真实、善良、美丽而又不乏假象、恶意、丑陋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不尽完美,实际上是为了让他们更加珍视遇到的美好。

五、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期待与好奇走出课堂

拓展迁移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大致有两种迁移方式:一是同类型文本的对比阅读,二是相同主题的文本探究。课后作业的重点就落在相同主题的文本迁移探究。第一个作业,我选择了五个材料文本,让学生梳理课文与材料的异同。

文本

情节相似处

情节相异处

《皇帝的新装》

西班牙民间故事《卢卡诺尔伯爵 事例三十二》

南朝《高僧传 鸠摩罗什传》节选“狂人细布”

美国民间故事《两个老妇人打赌》

印度民间故事《上帝的织工》

刘半农《洋迷小影》

表2:同主题文本比较阅读

第二个作业是推荐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利用阅读课堂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阅读感受。学生通过《皇帝的新装》得以洞察成人世界的愚昧、伪善、欺瞒和世俗丑恶,深感其被嘲讽和批驳的“痛彻心扉”,从而得以警醒,这或许就是《皇帝的新装》含蓄的文本内涵。同样,马克•吐温的作品《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通过运用讽刺的笔法,露骨地批判了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金钱至上,犀利地讽刺了中产阶级的伪善的人性。我推荐本书是希望学生能从《皇帝的新装》的阅读感悟出发,直面社会中的丑恶与虚伪之处,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丑恶之处后,依旧能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童话经典常读常新,拥有无穷智慧,益于个体的终身发展。在未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多元思考能力,能够有效处理自我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个体。在深度教学的视域下,教师更应深入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更高级的思考,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05):12-1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③杨红梅.启发式提问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索与思考——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05):21-25.

④程丽彩,陈兆玉.深度教学视角下课堂提问的有效路径【J】.课改研究.2022,(05):32-36.

⑤叶圣陶,夏丏尊.我怎样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05):39-46.

作者简介:林丹妮(1986年11月),女,汉族,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