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营造新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聚焦新课标 营造新课堂

蓝瑞梅

广东省肇庆市端城小学

摘要: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要营造怎样的科学课堂,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尝试从课时结构和跨学科教学两个方面营造新的科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微调课时;学科融入

引言: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标准(2022年版)》),在《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我们要营造怎样的科学课堂呢?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尝试从课时结构和跨学科教学两方面营造新的科学课堂。

一、依据《标准(2022年版)》,微调课时结构。

《标准(2022年版)》提出:探究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就定义了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培根指出“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可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是非常的重要。传统的科学课时大都设置为一课时开展一个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课堂实验时间不充裕、实验作品回堂率低的现象,这使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如:二年级下册第10课《喷气小车》一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节课传统的课堂是这样实施的:

(1)课堂导入约5分钟。

(2)讲授新课。

(活动1)分为设计一辆喷气小车与制作一辆喷气小车及喷气小车运动是怎样的三部分。第一部分: 设计一辆喷气小车(即如何制作喷气小车)是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教师提出“怎样把气球安装在小车上”、“怎样让气球顺利喷气”等问题,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约需要10分钟;第二部分:制作一辆喷气小车是学生通过模仿的方法动手操作。根据教程配套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一辆小汽车,然后把气球安装在小车上,教师点评,约需要20分钟,第三部分:喷气小车运动是怎样的。测试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距离等方面观察和测试小车的运动情况,并指导学生把测试的运动情况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约需要20分钟。

(3)知识拓展(活动2)是让学生在设计与制作喷气小车的基础上,设想更多气球与物品组合的创意。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呈现的创意作品讲授,并鼓励学生说出或者画出他们的设计,约需要6分钟。

(4)本课小结 ,约需要5分钟。

据上统计,《喷气小车》一课上课时间共约需要66分钟,远远超出40分钟的课程时间。针对这个现象,提出微调课时结构的构想。微调课时结构,是指:低年级(一、二年级)由传统的一周一节课,根据课程实验教学实际需求,个别周调整为两周上一次连堂的科学课,所以《喷气小车》一课,在第10周采取连上两节科学课的结构,第11周不上科学课;《喷气小车》一课新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1)课前引入5分钟。

(2)讲授新课(活动1)

第一部分: 设计一辆喷气小车。(约10分钟)

第二部分:制作一辆喷气小车。(约25分钟)

连上的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喷气小车运动是怎样的。(约25分钟)

(3)知识拓展(活动2)设想更多气球与物品组合的创意。(约10分钟)

(4)课堂小结 ,约5分钟。

中、高年级根据课程实际需要,个别周次由传统的每周两节科学课分开开展,调整为个别周一次连堂课,学期总课时量不变。微调课时结构的新课堂着重增加学生制作、自主探究的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实验的效果,还有效地避免了因课堂时间不足,学生带实验作品回家操作,下节课成品回堂率低的现象。

二、多学科融合的科学课堂。

“注重课程统整,加强综合”是教育部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从整体认识世界,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多学科融合课堂因此产生。在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就是将两种学科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所以,把各科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很好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交织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跨学科素养。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我有机地把以下几个知识点融入科学课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标准(2022年版)》指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人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提出了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它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渊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基础。为贯彻这个重要方针,教育部要求各地各级学校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六年级的《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蕴含了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三年级的《百变的土壤》一课,就有我国的伟大发明——瓷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有利于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根植了民族自豪感。

(2)数学的融入

以《不倒翁》一课为例,在教学不倒翁底部为圆弧形的过程中,因为二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总会把圆弧形误认为圆形。通过展示底部是圆形的杯子和圆弧形的不倒翁,让学生运用观察、对比的方法认识圆形和圆弧形的不同。把数学知识融入科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物体的概念更明确。小学科学、数学这两门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的教学理念基本相同,针对存在的科学、数学学科之间相近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

(3)美育的融入

画画技巧的运用在科学学习中比比皆是,如:二年级《枫树与竹子》一课,观察叶子的实验可利用简笔画来汇报实验现象和过程,还可以对叶片进行拓印,通过对物体、实验操作画一画,有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的巩固。科学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难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制作创造的满足,并在此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学科的融合还有很多。不同学科的融合,既有效地提高科学学习效率,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微调课时结构、多学科融合的新课堂,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促进课程与教学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