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浇灌浸润孩子心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浇灌浸润孩子心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何嘉娣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二小学 516083

要:语文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它不仅是传播系统知识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带进课堂。而古诗文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去欣赏、品读,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对于汉字教学,我们不单要专注于文字的讲解和背诵,更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课外拓展,开展传统节日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涵养学生性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汉字教学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凝聚着我们先辈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的肩上都扛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在教学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关键,语文课堂承载着教育的功能。我们应该采用多样的策略,去渗透、发扬,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提升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修心立品。

一、优化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传授给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通过观看画面重现诗词情境,将传统文化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达到入境悟情。如学习《咏柳》《忆江南》《游园不值》时,借助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好似亲身经历,耳朵听音乐,脑海浮现古诗的佳境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的意象。传统文化中的优美散文、古诗、故事文章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享受着自然的优美和内心的宁静,从中获取精神的养分。又如品味《惊弓之鸟》时,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索成语的重要性,短短的四字成语,却蕴含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道理。优化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多媒体有机的融合起来,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民间风俗剪纸动画也相继进入荧幕,影片中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生动传神,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的构想安排,让学生心中原本固定的、枯燥的传统文化真正“动”了起来,让学生热衷于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要优化教学模式,让这些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进入课堂,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轻松氛围,从而达到高效渗透传统文化。

二、充分挖掘古诗词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学生能直接感受古代中华文明的媒介,饱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更应该丰富其内容,学会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来对学生以传统文化启发渗透。

古诗词教学尤其注重“体验”和“感受”,它显著的特征就是韵律美,平仄起伏、抑扬顿挫。学习古诗词,学生要学会感受节奏韵律美,需要学生反复的诵读体会,从中得到美学体验。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心境,每一次的诵读都让学生更多一份理解和感悟。我们学过的古诗里,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还’与‘归’的意思一样,通过品读感悟,启发学生发现诗词押韵的妙处,学生就会对诗词的韵律美有更深一步认识。又如《登黄鹤楼》中“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字,就运用的非常精妙,意义深远,表达出作者想要看的更远,走的更远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学生在欣赏诗美的同时,也能与作者的人生观产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古诗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会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变迁,一直都在熠熠闪光。

我们还可以通过古诗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之美。如王安石的《元日》,讲的是人们正月初一时庆贺春节的欢快场景。教学中学生了解了我国春节的节日习俗:放鞭炮、要喝屠苏酒、旧桃符换新桃符、团圆等。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插茱萸。还有诸多体现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在教学时我们应加强引导学习,增强学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意识。

三、强化汉字教学,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不仅神奇、独特,还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从漫长的历史中演化而来,既特别又饱含智慧。我们可以通过汉字教学来弘扬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讲解汉字的演化历史,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积淀的汉字魅力。

在汉字教学预习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合作搜集相关的字谜,体会汉字构成的有趣。字的构成法主要有三种: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依据谜面的提示,把汉字的笔画作加或作减,然后组合成一个字。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象形法则是把汉字比作成某些事物,具有形象性,猜的时候需要学生的观察力。比如:“丛”字,双雁像一个“从”字,天的上面是一横。意会法则暗示学生要依据谜面的意思去想象。比如“孝”是一个“老”字加“子”字,组合一起就是“孝”字。“老”指的是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下一代人陪伴孝顺上一代人就是“孝”,意蕴丰富。告诉我们,学会孝顺敬爱我们的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我国所使用的文字,由繁至简,这种演化过程也象征了时代的变革,让其体会到汉字的奥妙。从不断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汉字的内涵,不禁敬佩古人伟大的思想和智慧。

四、进行课外传统文化拓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在语文教学中,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学会在课外融入并实践传统文化,多途径的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也是我们最常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我们可以在讲解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日时,在学生课下布置灵活一点的课外活动,学会迁移语文课堂,让学生能深入实践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在端午节,可以让学生和父母学习如何包粽子,观看赛龙舟,了解端午节来源以及历史;在重阳节,可以让学生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为家人做一些感恩的事,如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给爸爸妈妈捶捶背,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利用课外时间,也可以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古诗词诵读会,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我们也可以在班级内设立“阅读角”,开展“传统文化经典名著阅读”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传统文化书籍推荐给同学阅读。阅读过程中建立传统文化阅读笔记本,养成良好的读书笔记习惯,学会细细的品读与鉴赏,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今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时代,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做是一份责任和使命。积极探索启发渗透方法,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孩子的心田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和底蕴!

参考文献:

[1]汪东玮.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研究[J].素质教育,2019(04):161-162.

[2]陈燕.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0):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