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9
/ 2

浅谈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艺术

陈晶

武汉市财贸学校    430010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误尽苍生是语文”,震撼之余,又想起同事颇发人深思的一句话:“在我们的课堂里,最枯燥的是语文课,最有趣的也是语文课”。何以言之呢? 它在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实。今天,语文教学面临着挑战,又注人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开放、前瞻、综合”。正因为新的时代特点的出现,就要求把语文教学融人社会,从社会中学,从而反映社会,表现生活,显示其学科的独特魅力。如果语文教师毫无新意,只是程式化地去操作,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显得枯燥、沉闷。而如果语文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使学生乐不思蜀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势必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

要上出最有趣最富有魅力的语文课,除了教师要具备一定专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功底外,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借助“他山之石,来攻语文这块玉”。

一、借助美术、音乐激活语文课

    戈登·德来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把世纪看成你的课堂,将所有科目融合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远比记忆文字、符号要容易得多,美术与语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显现。古有诗情画意,诗可以使画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画可以使意境再现,形象直观,故中国画需题诗落款加印章才算完整,诗需感性理性加意境才算优美。音乐中美妙的旋律更能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是不无裨益的。

    借助美术、音乐激活语文课,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语文课堂只是读读、写写、讲讲的不足,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上《雨霖铃》一课,我首先播放《长亭送别》这首歌曲,把同学们带人离愁别绪之中,然后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出示一幅无任何点缀的别离图,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和生活经验当堂添画背景,并进行解说。有的同学首先绘图添上长亭、芳草,暗示离别,不是刚听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这首歌曲吗?有的同学给图添上流水、小船、船夫,因为流水无情人有情,水可以象征愁苦,李煜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且两人水路告别,老船夫催着上船,这就更使一对有情人难舍难分;有的同学添画岸边随风舒展的柳树,西天上的残月,并由此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称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老师的适当点评,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这份情凄楚哀婉。柳词之美,其风格与苏轼迥然不同。对于诗歌的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有其特殊的音韵美,而且词本来就是和曲来唱的,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尝试着用图画来表现其内容,用音乐谱曲来表现其情感。虽然他们没有唱出“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的韵味,但课堂气氛是空前高涨的。而我们最想要的不就是同学们自主积极学习的热情吗?

二、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

    对联形式工整,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把对联引入课堂,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写对联的能力。

    上《六国论》课时以一幅对联兼谜语作课始,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对联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提问:“一门三父子”指哪“三父子”?在上《游褒禅山记》课时,讲了一个王安石因对联而双喜临门的故事导入文章,结果气氛空前活跃。

    对联除了在课前起激趣导入的作用外,还有概括语文内容、勾画人物形象、提示主题的作用。在上《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因为课篇幅较长,我让学生试着用对联概括文章内容,学生经过热烈讨论给出以下几幅对联:贤女子无错遭驱遣,懦丈夫愚孝遣妻子;兰芝话别不卑不亢,仲卿别妻依依不舍;兰芝抗婚赴清池,仲卿殉情挂南枝。虽然对的不是很工整,但学生的投入,学习的热情值得肯定。

    另外,对联对学生语文能力要求比较高,可采取循序渐进,由短到长的方法。比如根据语文内容,老师给出上下联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将对联补充完整,再试着给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写对联,要善于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借助广告词激活语文课

    最近几年“广告词”屡现卷端。十一黄金周前,我为布置作业发愁,按以往惯例,总要布置一篇作文,几篇阅读,可学生想利用假日好好休息,对作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即使做了也是应付差事,效果不会理想。我灵机一动,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在出门游玩的时候,注意搜集一些广告词,要求就自己最喜欢和最讨厌的广告词说明理由。没想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有些同学甚至搜集了几十条,而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并且通过对经典广告的欣赏和对  问题广告的批判,同学们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积累了语  言,思想也有所提升。

    有了以上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对那些任意篡改成语、滥用谐音及言过其实、前后矛盾等问题广告进行修改,如:“默默无蚊”、“鱼不容辞”、“该下斑了”、“好色之涂”

(某涂料),同学们热情极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通过上面两个环节,下面自然该学生大显身手了,我接着推出了第三步,让学生给有车族写一句创意广告,有几位同学被公认为优秀,如“女司机+磨合期+头一次=女魔头”、“奥拓车:别欺负我,我哥是奥迪”、“新手上路,看着办”、“我是肉肉,车是磨磨,肉加馍,好吃,别尝”……把广告词引入课堂,不仅激活了沉闷的语文课堂,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真是一举多得。

  四、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

近几年中职的作文话题都围绕专业技能大国工匠奋斗青春……展开,再次提醒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呀,抛却那些腐朽了的东西,自古以来,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大济苍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吗?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事事漠然,那与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十七号飞天了,二十大胜利召开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学生钻“故纸堆”,作文里只会出现“李白”、“杜甫”、“爱迪生”呢?“朝鲜的核武器试验”、“美国对台态度”,《东京审判》让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战争是个罪大恶极的魔兽,它不仅吞噬了生命,也吞噬了信念、理想,我们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坚决维护和平,让历史惨剧不再重演,让世界变成美好和谐的大家庭……”,这是“紧闭大门”难以取得的成果。

    “世界名企老总的创业经历”、“冬奥的惊艳瞬间”、“二十大不忘初心”“李佳琦事件”……,这些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相关情节、内容组合起来,激活沉闷、乏味的语文课,到那个时候,谁还会说“误尽苍生是语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