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原因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5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原因研究进展

蒋红梅、丁丽芳、刘如明、向红通讯作者

咸丰县人民医院 湖北 咸丰445600;②咸丰县妇幼保健院 湖北 咸丰445600

[摘要]生育意愿是指个体或夫妻对生育子女的愿望和计划,是影响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育龄期妇女是生育的主体和对象,研究其生育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和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总体水平、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国际比较等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个人和家庭因素、社会和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对策和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和方向。

[关键词]生育意愿;育龄期妇女;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productive willingness among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bstract] Fertility intention refers to the desire and plan of inpiduals or couples to have childre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fertility behavior and level.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re the main body and object of childbirth.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fertility willing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reasonable fertility polici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fertility intention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 recent years. It analyzes the overall leve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hanging trend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ertility intention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t explores the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social and polic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ertility intention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fertility intention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and directions.

[Keywords]Fertility intentio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nfluencing factors; Suggestions for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1.1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和家庭因素、社会和政策因素两大类。个人和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教育、收入、就业、婚姻、子女、生育成本和收益、生育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个体或夫妻的生育能力和生育需求来影响其生育意愿[1]。社会和政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文化氛围、生育政策、公共服务、环境和健康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个体或夫妻的生育环境和生育压力来影响其生育意愿[2]

生育意愿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基于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如贝克尔的生育意愿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基于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如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或夫妻会根据生育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其他替代品的价格和效用,来决定生育的数量和质量;另一种是基于社会学的社会互动模型,如阿耶尔的社会化理论,该模型认为个体或夫妻会受到社会结构、文化、规范、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和调整其生育意愿;第三种是基于心理学的计划行为模型,如阿贾泽的理论,该模型认为个体或夫妻的生育意愿是由其生育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三种模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背景,综合运用和改进。

1.2 生育意愿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生育意愿的研究对于了解和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首先,生育意愿是影响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生育意愿的现状和变化,可以反映出人口的生育需求和期望,以及未来的生育潜力和可能性。其次,生育意愿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探讨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可以揭示出人口的生育决策和行为的动机和原因,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生育意愿是可以被干预和改变的,通过提出生育意愿的对策和建议,可以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生育政策和服务,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和参考。

生育意愿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较为丰富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育意愿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特征,如生育意愿的平均值、中位数、方差、分位数等,以及生育意愿在不同的地区、年龄、教育、收入、婚姻、子女等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布;二是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和预测,如生育意愿在不同的时间段、阶段、周期等方面的变化和波动,以及生育意愿对未来的生育行为和结果的预测和影响;三是生育意愿的国际比较和启示,如生育意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异同和差距,以及生育意愿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和影响;四是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如生育意愿受到个人和家庭因素、社会和政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影响生育意愿的形成和变化的。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生育意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不统一和不准确,生育意愿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的不完善和不适用,生育意愿的研究视角和范围的不全面和不深入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2.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现状

2.1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特征

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总体水平有所差异,但一般都低于替代水平(2.1个)。例如,根据2015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育龄期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为1.93个,计划子女数为1.78个,期望子女数为1.71个;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调查,中国育龄期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为1.87个,计划子女数为1.69个,期望子女数为1.62个;根据2019年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学数据中心的调查,中国育龄期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为1.84个,计划子女数为1.66个,期望子女数为1.58个。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且远低于替代水平,说明中国育龄期妇女的生育需求和期望较低,未来的生育潜力和可能性较小。

2.2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和预测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是指育龄期妇女对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阶段、周期等方面的变化和波动,是反映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指标[4]。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在近几十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生育成本的上升、生育收益的下降、生育压力的增加等因素有关;二是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和周期之间存在波动,一般来说,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在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有所差异,第一胎的生育意愿相对较高,第二胎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三是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在不同的社会事件和情境之间存在变化,这些事件和情境会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生育意愿。这些特点表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情境,进行动态的观察和预测。

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预测有所差异,但一般都表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对未来的生育行为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差。例如,根据2015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育龄期妇女的计划子女数为1.78个,期望子女数为1.71个,预测的总和生育率为1.64‰,而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调查,中国育龄期妇女的计划子女数为1.69个,期望子女数为1.62个,预测的总和生育率为1.55‰,而根据2019年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学数据中心的调查,中国育龄期妇女的计划子女数为1.66个,期望子女数为1.58个,预测的总和生育率为1.48‰,而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30‰。这些数据表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对未来的生育行为和结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偏低和下降的趋势,说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3.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3.1 个人和家庭因素

个人和家庭因素是指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个人和家庭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和子女性别、收入和就业状况、生育成本和收益、生育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能力和生育需求来影响其生育意愿

[5]

3.1.1 年龄和教育水平

年龄和教育水平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个人因素,一般来说,年龄和教育水平越高,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越低。这是因为,年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能力和生育需求产生影响。一方面,年龄的增加,会降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能力,增加生育的风险和难度,从而降低其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需求,增加生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从而降低其生育意愿。因此,年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3.1.2 婚姻状况和子女性别

婚姻状况和子女性别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家庭因素,一般来说,已婚和有子女的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低于未婚和无子女的育龄期妇女,且子女性别的偏好会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这是因为,婚姻状况和子女性别会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能力和生育需求产生影响。一方面,已婚和有子女的育龄期妇女,相比于未婚和无子女的育龄期妇女,更容易实现生育的能力和需求,从而降低其再生育的意愿。另一方面,子女性别的偏好,会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需求,如果育龄期妇女对子女性别有较强的偏好,且与现有子女的性别不符,那么她们可能会增加其再生育的意愿,以期望获得理想的子女性别。因此,婚姻状况和子女性别会使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呈现出负相关或正相关的关系,取决于其对子女性别的偏好程度。

3.1.3 收入和就业状况

收入和就业状况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经济因素,一般来说,收入和就业状况越好,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越低。这是因为,收入和就业状况的改善,会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成本和收益产生影响。一方面,收入和就业状况的改善,会增加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成本,包括直接的生育支出和间接的生育机会成本,从而降低其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收入和就业状况的改善,会降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收益,包括经济的生育收益和非经济的生育收益,从而降低其生育意愿。因此,收入和就业状况的改善,会使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3.1.4 生育成本和收益

生育成本和收益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核心经济因素,一般来说,生育成本越高,生育收益越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越低。这是因为,生育成本和收益是决定育龄期妇女生育需求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决策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生育成本和收益可以分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两类。经济的生育成本和收益是指生育子女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包括生育支出、生育收入、生育机会成本、生育保障等方面。非经济的生育成本和收益是指生育子女对个人和家庭的非经济状况的影响,包括生育满意度、生育幸福感、生育责任感、生育价值观等方面。一般来说,经济的生育成本和收益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育龄期妇女更倾向于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生育的利弊,而非经济的生育成本和收益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有较小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育龄期妇女更倾向于从非经济的角度考虑生育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生育成本和收益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核心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国际差异的主要原因。

3.1.5 生育态度和价值观

生育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生育态度和价值观越积极和重视生育,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越高。这是因为,生育态度和价值观是决定育龄期妇女生育需求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决策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生育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类。个人的生育态度和价值观是指育龄期妇女对生育子女的个人感受和评价,包括生育的满意度、幸福感、自豪感、责任感等方面。社会的生育态度和价值观是指育龄期妇女对生育子女的社会认同和期待,包括生育的规范、价值、意义、目的等方面。一般来说,个人的生育态度和价值观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育龄期妇女更倾向于从个人的角度考虑生育的利弊,而社会的生育态度和价值观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有较小的影响,尤其是在集体主义和传统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育龄期妇女更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考虑生育的意义和价值[6]。因此,生育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3.2 社会和政策因素

社会和政策因素是指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社会和政策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和文化氛围、生育政策和服务、公共设施和资源、环境和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环境和生育压力来影响其生育意愿[7]

3.2.1 社会支持和文化氛围

社会支持和文化氛围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社会因素[8],一般来说,社会支持和文化氛围越有利于生育,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意愿越高。这是因为,社会支持和文化氛围会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环境和生育压力产生影响。一方面,社会支持是指育龄期妇女在生育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来自家庭、亲友、社区、组织等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文化氛围可以增强育龄期妇女的生育信心和动力,减少育龄期妇女的生育压力和困扰,从而提高其生育意愿。因此,社会支持和文化氛围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社会因素,也是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

3.2.2 生育政策和服务

生育政策和服务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政策因素。这是因为,生育政策和服务会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权利和利益、生育保障和便利产生影响。一方面,生育政策可以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权利和利益,如生育的自由和选择、生育的奖励和惩罚、生育的保护和保障等,从而影响其生育意愿。另一方面,如生育前的咨询和指导、生育中的检查和治疗、生育后的护理和教育等,生育服务可以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保障和便利。因此,生育政策和服务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政策因素,也是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

3.2.3 公共设施和资源

公共设施是指为生育子女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和设备,如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可以提高育龄期妇女的生育便利和质量,减少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负担和困难,从而提高其生育意愿。另外,公共资源可以降低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成本和风险,增加育龄期妇女的生育收益和保障,从而提高其生育意愿。因此,公共设施和资源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物质因素,也是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

3.2.4 环境和健康状况

环境和健康状况会对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环境和生育压力产生影响。一方面,环境状况可以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安全和健康,如生育的风险和障碍、生育的舒适和愉悦等,从而影响其生育意愿。另一方面,健康状况是指育龄期妇女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如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疾病状况、免疫状况等,健康状况可以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能力和需求,如生育的可能性和效率、生育的动机和欲望等,从而影响其生育意愿。因此,环境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重要生态因素,也是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统一和规范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通过建立和完善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定义和表述、指标和指数、问卷和访谈等方面,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完善和创新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和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和发展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综合和多维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改善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环境和压力,通过提供完善的生育公共设施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育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生育社会支持等措施,提高育龄期妇女的生育便利和质量,减少育龄期妇女的生育负担和困难,增强育龄期妇女的生育信心和动力。              全面和深入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大数据和细数据,探讨和揭示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预测、国际比较和启示、影响因素和机制等方面,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实证和评估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对策和建议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设计和实施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干预和改善的实验和项目,测试和评估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对策和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和总结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对策和建议的效果和影响,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的实证性和评估性。跨学科和跨领域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和合作,通过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和机构,以及与人口、健康、教育、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和交流,拓展和丰富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的视角和范围,提高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的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

这些展望和方向表明,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的研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领域,需要从多个方面和层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也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领域,需要与多个学科和领域进行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谢霄亭, 马子红. 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32(3):388-396.

[2]高鹃. 当代青年女性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分析 ——基于身份隐匿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反馈[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25(2):92-99.

[3]王杨杨. "两种生产"理论视域下社会生育意愿降低现象探析[J]. 国际公关, 2023(2):22-25.

[4]张春愹, 陈华英, 张永辉, 等. 育龄期妇女生育意愿及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 2022,24(11):1613-1615.

[5]王振杰, 郑翩翩, 孙陈希. 我国在婚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22,35(12):35-39.

[6]卿石松. 生育意愿的代际传递:父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22(5):48-63.

[7]任远. 生育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低生育率社会的生育服务支持[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5(6):162-170.

[8]崔应令. 生育支持的制度、观念与文化建设: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探索[J]. 理论月刊, 2023(8):110-119.

恩施州指导性项目:全面三孩政策下,恩施州地区育龄期妇女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调查及原因分析—以恩施州咸丰县为例  编号:E202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