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改善小学课后服务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教育信息化改善小学课后服务的对策研究

陈敏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后服务的形式正在不断变化,然而当前的课后服务仍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学生被迫自愿、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信息链接不畅通、缺乏评价体系等。通过调研分析,本文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视角,从学校、社会和政府三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同时,结合职业启蒙理念,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此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后服务;职业启蒙;服务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17224日,教育部办公厅基于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迟的问题,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1]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是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强化学校在高质量育人方面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021双减政策推出以来,教育部对课后服务的时间、质量、渠道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当前课后服务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学校高质量长期执行有难度、优质内容资源受限、平台规模化管理程度低等难题[2]这些难题成为制约不少区域和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提质增效的核心难点。因此,在各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借助教育的信息化改善当前的课后服务,起到职业启蒙的作用,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二、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家长与学生意见存在分歧。在所观察的昆明市A小学的高校阅读课后服3年级班级中,开课的第一周班级名单中有42名学生,实际上课时,4名学生换课或者直接退课。更令人担忧的是,多名学生在课程开始时表现出身体不适的状况,呈现出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家长对孩子的强烈要求,而非学生的自愿参与。事实上,仅有不到10名学生是基于对课程的热爱而主动报名。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当前课后服务缺乏专业人士的深度参与。尽管学校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课后服务,包括篮球、轮滑、跳绳、工艺美术、3D创业和高效阅读等,但这些课程主要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担。而这些机构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在读大学生、在读研究生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兼职教师组成。尽管这些教师都持有教师资格证并接受了前期培训,但由于他们缺乏正式的教学经验,因此课后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链接不畅通。尽管学校、家长和机构教师之间已建立微信群,但该群并未涵盖学校相关负责老师。这使得课程效果和学生情况的反馈需要机构负责人与学校负责人或班主任教师进行额外沟通,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断层。总体而言,课后服务与学生正常的在校学习之间似乎存在一种隔离感,这无疑对教育的连贯性和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缺乏评价体系。目前,引入社会机构参与小学课后服务的学校数量较多。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引入社会机构面临管理、质量、费用、安全等一系列困境[3]。对于此类课后服务教师的监督和评价,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机构之间的联系,尚未纳入学校的统一考核体系。因此,教师教学质量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机构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学校在考核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安全、课堂纪律以及课后卫生情况,而对应机构的整体打分考评,并未直接与教师个人挂钩。这导致不少教师存在侥幸心理,该问题应引起关注。在引入信息化平台时,应充分考虑上述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意义探究

教育信息化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从而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教育信息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化的服务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好多素教这类课后服务运营商为例,它们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学校提供了一站式的课后服务解决方案,包括全场景管理系统、多元化的素质课程以及全方位的线下派师服务。这种信息化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后服务的质量,丰富了服务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截至2023年春季学期,好多素教的服务已经覆盖到全国23个省、300多个区县、6000多所学校,服务学生人数超过500万,储备师资超过10万名

丰富服务内容。根据观察,发现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在市区和乡村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市区小学的课后服务内容涉及乐高、3D打印、无人机、基础编程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项目,表现出较高的同质化倾向。然而,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则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跑步、跳绳、五子棋、唱歌等基本活动。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教育理念的不同。而教育信息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实际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同时,教育信息化可以拓展课后服务的内容,使乡镇小学可以借助县城教师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授课,丰富学生的体验。

促进教育公平。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都明确提出各地可根据课后服务的性质,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4]。但是,当前课后服务的收费性质却导致了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卷现象,参与程度成为了一种隐性的衡量标准,这在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扩展到更广泛的学校和地区,从而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尽管已有学者提出引入社会工作[5]和地方高校[6]来支持乡村小学的课后服务,但仍然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部分省份已经推出了课后服务的线上授课模式,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线上授课,线下由当地教师负责纪律维持。这种模式使得授课教师可以定期到校进行现场实际教学,从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避免了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困扰。

提高教育管理效能。教育信息化在小学课后服务中具有显著的管理和优化作用。通过全面管理和监控,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和精准度,使课后服务的管理流程更为简洁高效。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预约活动、查看进度并反馈问题,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参与情况和成绩,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服务。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教育信息化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改进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如果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某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么学校可以增加该活动的资源和投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通过实时的监控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参与课后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的效果。教育信息化还可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在线平台,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课后服务情况,包括参与的活动、学习进度、遇到的问题等,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四、教育信息化改善小学课后服务的对策探析

1.学校:引入智能化教学辅导系统。

智能化教学辅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智能化手段,为学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智能推荐课程、智能匹配教师等,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智能推荐适合的课程和教师,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同时,智能化教学辅导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辅导。此外,应加强智能化的统一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相关教育部门应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建立明确的社会参与制度[7],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和课后服务运营商进行统一管理,避免行业内出现无序竞争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2.社会:建立师资培训和管理平台。

师资是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支柱,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对于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在本校教师层面,应着重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当地师范类院校或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应当肩负起为小学输送优秀师资的责任。具体而言,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教学质量。对于校外机构聘请的教师,应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和评价平台,公开其基本信息,接受大众、机构、学校、政府等多方共同监督。在评价指标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体系,实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和评价。评价结果应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同时,应建立健全的聘任制度,明确机构与教师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加强学校与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政府:探索校校合作方式,加强职业启蒙。

职业启蒙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素养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课后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将职业启蒙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已成为院校合作的基础,而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资源。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向中小学开展实践教育,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中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善中小学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时缺乏专业师资及专业教学条件的现状。在课后服务中,职业教育和职业启蒙可以采取多种具体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入涵盖不同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让学生得以接触和学习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到校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各职业的特点及要求。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积极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借助各方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此外,各地也在探索和实施馆校共育模式,利用本地资源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山西省临汾市独树一帜地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后服务内容,积极引入高校学生和职业院校参与教育实习活动,使学生得以体验和感受职业的魅力

[9]

五、结论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也需要不断适应和改进。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课后服务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借助教育信息化改善课后服务的路径,包括引入智能化教学辅导系统、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校校合作等措施。同时,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职业教育和职业启蒙可以为课后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职业启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规划。通过职业启蒙,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市场,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不断推进小学课后服务的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2)[2023-10-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2]今托管平台.[DB/OL](2023-03-03)[2023-11-01]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3687521

[3]李金国,谢立红,黎湘玉.校内课后服务引入社会机构的调查分析与实施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30):29-34.

[4]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7-31.

[5]柏琳洁.社会工作介入小学课后服务的路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31):129-131.

[6]赵锦丽,路怡,李晓萍等.地方高校助力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可行性探究[J].科技风,2023(29):161-163.

[7]冉源懋,孙庆松 .社团教育: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新途径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17) .

[8]中共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9]教育部.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EB/OL](2017-03-02)[2023-10-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6/t20210621_53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