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下的二轮复习课堂教学——以初三“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专题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基于时空观念下的二轮复习课堂教学——以初三“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专题为例

  彭义华1   陶治东2

1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409000   2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 409000

摘要:中考二轮复习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展开的。初中知识点多面广,加之学生知识碎片化、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逻辑性。因此教师要采用专题复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基于时空观念,横向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纵向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从而达成二轮复习效果。笔者就以“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专题设计为例,谈谈在时空之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尝试构建知识之间联系的策略。

关键词:时空观念、文明交流、文明互鉴

新课改之下,时空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考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史实的大时空。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识碎片化,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逻辑性,尤其是对史实的时空观念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并整合教材内容,以时空等线索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一.专题分析

回顾重庆中考对这一专题的考查,属于高频考点,且大多以材料和简答题的方式呈现。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综合,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明交流,尤其侧重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知识点。分值在6分左右,占比较大,难度适中。但是本专题涉及到七上教材第14课、八下教材第9课、第16课、第17课、九上教材一、二、五单元、九下教材五、六单元等内容。跨时空的专题,知识冗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且能够理清之间的联系与内在逻辑;通过学情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在一轮复习上,对于这些基础知识都有了解,但对于知识之间的时空观念、同一时期的中外联系等逻辑非常欠缺。因此本课教学首要目标就是以“和”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引领学生在大时空之下把握其内在逻辑。

基于此,笔者整合教材,将专题确立为“多样分散的区域文明”、“纵横交错的全球文明”、“开放共享的世纪文明”,以时间为脉络,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了解不同时期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相关史实,体会文明的多元;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感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相关史实,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感悟文明的交流中,中国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设计

设问1:播放视频“读懂‘和’的境界——文明交流和互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感受“和”是和谐,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是平等,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和”包容,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文明的交流指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并以客观公正态度从事交往活动的过程;文明的互鉴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互鉴。以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文明的交流、互鉴”概念的解读,从而展开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探究。

(一).多样分散的区域文明

如果以时间与空间格局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将世界文明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1500年前后为界,世界各地在分散中发展,在初步接触中互相了解与学习,即“多样分散的区域文明”。

设问2:展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思考这一时期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

表格1:①古代中外文明交流:

时间

史实

概况

汉朝

丝路沿线

造纸术

②古代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文明交流

史实

概况

亚历山大东征

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佛教的传播

设计意图:在特定的时间下,即1500年前后为界,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整合教材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明在分散中发展,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联系,并相互影响。”

材料1:(汉代)丝绸之路...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来到远方。           ——《新全球史》

设问3: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

设计意图:选取《新全球史》中丝绸之路运输物品的史料,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分析史料的能力。对材料分析不难发现: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大陆,使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得到了流通,传播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使学生加深对1500年以前中外文明交流的理解,感受多元文化在接触、碰撞、相互学习中获得加速发展。

(二).纵横交错的全球文明

随着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进一步加强,第二个阶段大体是1500年左右——2000年,世界各地联系愈发紧密,冲突也进一步加剧,即“纵横交错的全球文明”。

910704材料2:

1521635062103bdab211f92.jpg1.png

设计意图:四幅图片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文明间的交流、交往情况。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伤害;联合国成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曙光;冷战的延续,使“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用表格和图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的冲突、冷战思维的延续对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唯有交流互鉴,各文明间才能共同发展。

(三).开放共享的世纪文明

进入21世纪,“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被称为文明共享的世纪,即开放共享的世纪文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词汇也预示着这个阶段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更加深入。

设计意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继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21世纪以来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再通过三个阶段基础知识的梳理,以时空为基点,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宏观框架。

材料3:中国将高举...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世界。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设计意图:展示以上材料,让学生感受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积极推动世界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四).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设问4:回顾文明交流与互鉴并播放视频,哪些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国两制”未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带一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但中国始终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后以设问的方式回顾本课知识点,总结出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再通过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总结

在本课本环节的设计上,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情,主要是以“文明交流”为主线,以时空为轴将专题划分为三个子目,每一个子目中主要是“考点分析”与“实战演练”。通过基础知识的回顾和材料训练,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答题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感知文明的多元,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智慧,最终达到家国情怀的渗透。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徐蓝:《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2021年印刷。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双玲:《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16年第36期,第5-6页。

[4]涂会雪:《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一轮复习教学策略刍议》,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12期。

[5]曹书伟:《浅谈历史中考二轮复习策略》,中学课程资源,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