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教学策略

杨佳

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678000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关键课程,起着扣好学生成长扣子的重要作用。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深度较浅、学习体验较差等现实困境,依据思政课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核心要素,提出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行走思政课的三项教学策略。

关键字:《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提升;教学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3],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价值选择困惑、思想道德考验、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面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思考性不足等现实症结,“如何更好地学”便成为亟需解决的议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4],因此,要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质量,关键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从灌输说教转变为议题引导、从长篇阔论转变为案例解析、从书面文字转变为情感体验。

一、议题式教学: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议题式教学“是以情境性议题为载体、以讨论性活动为主线、以培育学科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5]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纽带和引子,即围绕核心议题、子议题来进行每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依托和载体,即议题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议中学”;活动性是指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采取问题驱动的活动来推进,将问题设计成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主张在议题讨论中建构学科体系、内化主流价值、进行深层次学习,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例展示: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议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面对当前大学生刷屏普遍熟知的“45度”人,围绕年轻人“该不该”躺平、“要不要”躺平、“能不能”躺平进行议题思考,十分贴近社会现实和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实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面向刚入学的大学生,此议题既能引起学生之间对社会现实的广泛热议,也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选择,那么能不能选择“躺平”的人生道路?应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时光、如何找到自我人生定位、如何追寻自我人生价值?通过议题讨论、情境假设、内容延伸、价值澄清等过程,学生会自我建构起对“躺平”错误人生态度的认知,明白树立积极面对、主动进取人生态度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二、案例式教学: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深度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6]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内核,根据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分歧但不涉及根本性价值判断、教学重点难点、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理论实际问题等维度进行案例内容摘选或编写,通过可视化教学方式即视频、动画等呈现案例,围绕案例内容进行课堂组织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以此为案例式教学的完整运行过程。案例式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例证和延展,能极大推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深度。

课例展示: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案例:《自然灾害面前 我们同舟共济》

20241月22日凌晨5时51分,滇东北乌蒙山深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郎崖哑口山轰然崩塌致18户47人失联。记者23日在此次灾害救援核心区域看到,救援现场多台挖掘机正紧张作业,消防救援人员在废墟上有序开展救援工作。救援人员通过探测仪器寻找被褥等物资,以此判定被掩埋房屋的卧室位置,从而进行精准搜救。消防员陈品润说道:“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尽可能抢时间全力搜救。”与此同时,转移安置同步开展,和平小学老校区临时安置点内热气腾腾,十多位志愿者架着锅正在做晚饭。当天,这里临时安置群众增加到70人,都是有亲属失联的群众。老校舍一楼右侧两个房间里,都发放了棉衣棉被,每间都有十多位村民围着取暖器取暖,镇村工作人员陪着他们聊天。

思考:消防官兵奋力抢救、乡镇工作人员暖心安抚、志愿者们的无私劳动,是什么把我们紧紧聚在一起呢?

通过对真实案例的陈述,围绕消防官兵、乡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三者身份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以及领悟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等问题。在讲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时,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等重要概念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就需要案例辅助,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内化。

三、行走思政课: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体验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教学方式,当前研学旅行受到很多大中小学生热衷。行走的思政课主要围绕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展开,以保山为例,如杨善洲林场、艾思奇故居、松山抗战遗址、金鸡人民武装起义、永子棋等典型文化代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崇敬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等,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思政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思想认知能力和情感内化能力。行走思政课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课例展示: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活动主题:感悟“种子”的力量,弘扬杨善洲精神

活动形式:组织班级同学到施甸姚关镇杨善洲林场进行学习,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成员讲解,亲自走在善洲林场的林荫大道上,抚摸路过的每一棵挺直松树,感受自然的生机活力;驻足观看杨善洲老书记在种树时住的窝棚、使用的蓑衣斗笠、生活用具等,理解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信念;了解杨善洲书记和其家庭成员的简要事迹,领悟共产党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宝贵品质。

经过对真实场景的观看、真实事迹的聆听以及真实情感的流露,大学生们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更能感悟真理的力量,懂得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之钙的重要论述,逐步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这是对传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飞跃和突破,更能吸引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


[1] 杨佳: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保山学院党建课题“滇西高校思政课学习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JYB202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8.

[3]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0.

[4] 程孝良、曹俊兴. 构建学习支持系统 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 ——基于6所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82.

[5] 陈瑜.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三维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7).

[6]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