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1

课堂评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叶洪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311800

摘要: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新课程改革视阈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新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有必要寻求更为全新的教育教学路径。项目式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指向了核心素养概念,旨在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境化,以项目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完成一系列实践操作,指引学生在项目探究中达成知识、能力、思维、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课堂评价;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分析

引言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在“有意义任务”的驱动下,实现在“任务”的完成中理解知识、生成方法、拓展思维的教学目标,形成分析现象、处理信息和揭示本质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形成“任务核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其中生成“有意义任务”是关键。“有意义任务”必须符合“目的性、真实性、开放性、探究性、渐进性、整体性、操作性”等基本原则。

1结合媒体展示,有效建立情境

作为初中阶段科学情境建立的有效发现,媒体展示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即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成熟应用与科学内容展示灵活便捷。初中科学是针对学生科学认识的综合类学科,因此涉及的内容形式是广泛多元的,一些科学内容并不是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但学生却有着直观观察学习的学习需求,进而体现出媒体展示的教学价值。初中科学在进行情境构建的过程中,媒体展示可以根据科学知识的内容特点进行灵活发挥,使科学问题的情境转换跟随学生的认识过程进行变换。例如,媒体展示在科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高度概括,例如,教师在开展“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的教学时,动物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展示动物生命周期中的几个阶段,便成为了科学情境构建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短片或者电子课件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构建,使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的展示下直观地观察动物生命周期变化的几个阶段。媒体展示在科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高度具象,例如,教师在开展“二力平衡的条件”一课的教学时,“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容易使学生的科学认识产生障碍,因此,媒体展示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内在的力学变化。

2根据项目活动,展现项目式学习成果

初中科学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时候,不能忽视评价学生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要给予学生展现项目任务操作成果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让每一个项目学习小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其他学习小组则认真倾听,如果存在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来,共同交流和讨论[5]。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全班学生聚焦共性,多元思考,紧扣核心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拓展和延伸。各小组将自己的实践操作与其他小组的实践操作进行对比,既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发现对方的短板,随即提出新的观点,继续开展下一轮的项目化实践探究。这样一来,学生便可根据自身的项目式学习,拓展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生完成了“洁厕剂的探秘”这一项目主题之后,其中一个小组指出了使用洁厕剂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洁厕剂不能用于清洁大理石的表面,使用的时候不能接触皮肤,使用时要通风,洁厕剂不能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等。其他小组由此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洁厕剂不能用于大理石表面呢?为什么洁厕剂不能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呢?”随即,各小组回顾了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猜测洁厕剂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将探究点聚焦在“成分”层面,并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分析洁厕剂与84消毒液的成分。探究发现:洁厕剂中含有盐酸,而84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钠,二者混合之后就会产生有毒的氯气。通过以上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学生综合思考的过程。最后,教师也应该根据各个小组学生的表现,对他们进行综合评价,既要总结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又要辅助学生梳理与这一项目主题相关的知识点,还要评价各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让科学合理的评价助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科学情境化问题的构建解析进行研究,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向。为了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引入情境化问题的可能。在结合了相应的教学要求之后,教师可以从教学要求入手对情境化问题进行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

[3]沙志祥.“活动单”教学模式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若干措施[J].中学数学,2021(9):48.

[4]凌雪琴.创设情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21(4):44.

[5]叶永健.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7(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