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对文学阅读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浅谈心理学对文学阅读的意义

吴燕妮

江苏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4200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小说是生活的提炼和浓缩,所以阅读小说更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发现记忆的秘密、揭开人格的面纱、勾勒情感的轮廓、解释人物 的行为,推理故事的情节,挖掘时代给予的深意。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心理学的分析。当今世界形态态之复杂,更增加了拥有它的必要性。

东西方文学历来有着很大的区别。东方文学讲究含蓄之美,讲究意犹未尽,大多以白描取胜,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人物心理呼之欲出。如中国山水画一般,讲究留白,讲究含蓄之美,这是艺术必不可少的一种风格,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描写。很多时候,人物活动停止了,语言停止了,但内心世界并没有停止。心理活动描写往往突破含蓄之美,直击内心,直击人性。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写于连去和马特尔小姐会面的时候,内心摇摆不定,既想见面,又怀疑是个圈套,那种犹豫不决思来想去的矛盾心态用了三页纸来淋漓尽致的加以展现,写得甚是丰富,生动。《哈姆雷特》、《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哪一部作品不是用了大量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幽微的世界呢?更不要说那些本用意识流形态来写的小说了,譬如《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写作应该是多层次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比较直接,形象,立体,容易产生画面感,这样表达的内容适合大众去想象,去演绎电影版的画面,然后追求故事的情节,注重故事的结果,或喜剧,或悲剧,让人感叹唏嘘,多年以后也许难以忘却,但大多记起的还是故事本身和结局,难以激荡起人的灵魂。而大量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也许能更得以窥探人性的所有,洞见人性的本质和全貌,更具有震撼力!如罗曼罗兰所说,“艺术真正的含义不仅是写出生活的热情,更应该写出生活的奥秘,人生的意义。”是的,写出生活与内心的冲突,从而提升人类的生存智慧,提高人的同理心,这些才更有意义。而要驾驭这些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内容,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有如何能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貌呢?

说到同理心,有必要加注一下,同理心区别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换位思考之后,产生了和别人共同的情感。而同理心,是不仅产生了这种感受,更理解了这种感受产生的缘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当这个结果来临时,知道怎么去面对它,如何去解决它。哈佛大学曾经做过很多年的跟踪调查,那就是让一百多个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一起阅读小说,一起讨论和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不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结果这些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大都成为高管、领导、作家、企业家等等。概率远远高于从来没在这方面有意识培养的家庭。所以,只是为读小说而读小说,只是了解故事和情节,亦或是只是难以忘却书中某一人物,甚至单纯加以模仿获崇拜,却不知其为何所以然,亦不知其该如何所以然,终究是贻笑大方。如我们都喜欢读《红楼梦》,喜欢林黛玉的一笑一颦,多愁善感,于是东施效颦,却终究是流于肤浅。也有人讨厌林黛玉,觉得她爱作爱折腾,无事找事,脆弱而敏感,却不知也许自己身上到处是她的影子,无意识下却一生效仿,最终也是红颜薄命。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本来宝黛从未谋面,林黛玉初进贾府,看见了贾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那宝玉看见黛玉,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黛初遇的情景是一个有着原型心理学特征的一见钟情的范例,也就是20世纪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所以,阅读小说不应该是仅仅引起共鸣,深受感染,而更应该是启迪智慧,成长人生。学一点心理分析,在学习作品的文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了解人物,同时帮助自己,成就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为更好地阅读文学作品该学点什么心理学知识呢?心理学知识也如一汪大洋,深不可测,浩渺无边。那有些概念和知识是需要了解的,对分析人物很有帮助,比如精神分析里的一些知识点,如潜意识,如俄狄浦斯情节,如原生家庭对个人人格形成的影响,还有集体无意识,甚至各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概念等等。实际上这些都可属于心理动力学范畴。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和原因。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达到对作品本质的深刻理解。现如今有好多文学作品都与心理学相结合,比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主角斯嘉丽的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甚至有些歇斯底里。她在爱情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与男主角的相爱相杀,底层逻辑都是因为她她害怕失去和被抛弃。这种恐惧源于她年幼时的境遇,自小父亲离他而去,导致她对所有人的不信任,越是害怕失去,越是牢牢掌控。通过对斯嘉丽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飘》的主题是对爱情的控制和占有欲的探讨。假设你不懂这些心理分析,你只会觉得这女主人公是多么莫名其妙。心理学的分析犹如一把钥匙,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再比如矛盾文学奖获作品《回响》,诚如作者东西所讲,女主人公一开始并不受人喜欢,因为她敏感任性,甚至有点作,但当你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之后,她的个性更显真实,读者也更能接受和喜欢。导演冯小刚之所以把它搬上屏幕,也是因为更爱读小说心理情节这条线,叮嘱作者改编为剧本时必须保留这条线索,而不单单是一部悬疑剧。导演与作者的惺惺相惜,才成就了一部优秀的剧目。

也有人说,那么多的心理描写往往揭示了人的大量的心里阴暗面,是否过于消极,是否看多了也会影响着自己的情绪。马斯洛曾说“拒绝内心阴暗的时候,也是阻挡了光明的来临。”正视内心的阴暗,挖掘内在的阴影,才是走向光明的正确途径。当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勇敢的接受它,并努力的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会进步。犹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就像一棵大树,越是扎根于大地深处,越是努力向阳生长。而抵御消极阴暗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给予爱。爱是尽量减少负面情绪的动力。是正面情绪解决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原生家庭中所受的伤害,是可以去弥补的,是可以超越的。弥补的越多,拯救的越多,不管曾经有多么深,多么严重。爱能让人产生多巴胺,分泌催产素,爱身边人,爱大千万物,都是与爱产生了深深的链接。而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除了了解世态真相之外,更多的,是想探寻爱的真谛,感受人间的美好。这应该是也或许是每一个人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想感受到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章:

马斯洛《马斯洛人类哲学》

彭凯平《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