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指导纲要,优化课程落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落实指导纲要,优化课程落地

郑菲

诸暨市暨南街道新壁小学,邮编:311800

摘要:文章阐述了落实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我们重点探讨了落实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课程落地的策略:一是深挖学校素材,开发实践课程资源;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开发实践课程资源;三是依托现实社会,开发实践课程资源;四是融合多元要素,进行综合实践评价。

关键词指导纲要;课程落地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必修课,对小学生知识、技能、思想的培养提升有重要作用。项目式学习强调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和牵引,根据任务发现问题、思考探究、设计产品、解决问题,注重提升实践的探究性、可行性和应用性。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效果,开发丰富、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是必要前提。当前教师对学生身边资源以及校内校外资源的开发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以落实指导纲要为指引,科学开发生活、校园、社会中的各项资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课程顺利开展,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落实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确保与指导纲要的要求相符。明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1.能够多元化实践内容。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涵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全面的素质提升。

2.能够实现与社会资源的对接

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引入社会实践、企业实训、社区服务等资源,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增加实践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开发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工作,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发实践课程资源能够保证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研究小学“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完成实践育人目标的核心课程,开发优质的实践课程资源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小学生面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加多样复杂,个体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日益增大,为适应社会、获得长远发展,须掌握足够的知识、具备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开发优质的实践资源可以促进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信息和生活信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仅关注书本内容,对社会、生活等关注较少,不利于提升认知和拓宽视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贴近社会,探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及规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四、落实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课程落地的策略

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欠缺科学性和深入性,导致实践课程资源质量不高,而“项目式学习”可以将实践课程目标分解为不同的项目,教师可以在项目的指引下,针对性地开发实践资源,提升课程资源质量和实践活动效果。落实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课程落地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深挖学校素材,开发实践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肩负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但在开发实践课程资源时,学校资源容易被忽视,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学校的实践资源有限,不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中存在很多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资源,如硬件资源中的花草树木、实验室、体育场、网络中心、展览馆等可以作为实践场地;软件资源中的学校历史、文化、特色、优势、课程资源等可以作为实践活动的思路和资源。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校园资源和素材,根据校园资源的内容设计“项目式学习”,如迎中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要对中秋节不同课题进行探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制订探究计划。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学习过程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和分享方案,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贴近学生生活,开发实践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实践的任务之一是带领小学生发现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生活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资源开发途径,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重视生活中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中选择可用于实践的资源,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思考、探究和实践,自然而然地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亲人、家务、饮食、职业、生活环境等都可以作为实践的素材资源,教师可以依照这些内容设计实践项目,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依托现实社会,开发实践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探索、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脚于社会生活。当前社会中包含诸多适合小学生实践的资源,相比生活中以及校园中的实践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的类型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对小学生认知、理解、思考、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开发利用社会中的实践资源,引入“项目式学习”,利用项目带动资源开发,如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文化、风俗、新闻时事等都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资源。例如,“寻味中秋”综合实践活动依托目前丰富的网络资源、课程资源、社区服务资源、学校主题活动等,保活动开展的整合性、开放性、有效性,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资源作为学习载体,在与家庭、学校、社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汇聚起延续中华文脉的强大青春力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研究当地方言”“寻访当地美食”“探索历史古迹”等,这些项目任务可以很好地带动和指引学生自主查找搜索相关资料、实地探访或询问当地人员,促使社会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实践课程资源也得到有效拓展。

融合多元要素,进行综合实践评价

落实指导纲要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个性化发展机会。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在第二次教学课例中,教师的评价语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课堂的始末。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导性评价,为学生的方案指明了改进方向。

结语

当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程度不够。鉴于此,教师必须立足学情,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敏感。总之,教师要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在增进学生认识世界、评价世界的同时,促使其素养生成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楼梦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及应对[J]. 现代教育科学,2022(7):90-94.

[2]洪明,杨正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政策走向——基于新版与旧版指导纲要文本的比较[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4):110-115.

[3]杨晓梅. 关于设计制作活动中劳动技术主题及其实施的几点思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设计制作(劳动技术)"主题解读[J]. 甘肃高师学报,2021,26(1):124-128. DOI:10.3969/j.issn.1008-9020.2021.01.026.

[4]潘洪建.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创新、问题与改进[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10(2):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