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支架式教学”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杨志杰

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201418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中占1学分,以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为主要内容。建构实用性文本阅读的学习情境,对学生体认社会生活、发展高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课标》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因此,社会生活情境建构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聚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三个单元,着重探讨围绕该任务群建构社会生活情境的有效路径。

一、在比较中把握学习情境特质,确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思路

情境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和某个既定背景维系的关系,其界定主要针对一个主体(一个人、一群人)和一个背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情境,通常指称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结合情境的相关概念,我们认为教学中社会生活情境的建构应包含实践共同体、社会场域、学科知识三个要素。“实践共同体”一词最早由夫、温格提出,与传统“学徒制”观点不同的是实践共同体能够达成施教者“去中心”的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意义,依托活动使学生的理解力和高知识的技能得到发展,由学生主动创造课程。学生与教师、家长及社会其他成员可以组建不同的实践共同体,在特定的场域下形成某种社会关系,促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结合不同的人文主题与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共同建构多样化的学习场域,实践共同体成员应随着情境建构的需要适时变换,使情境设置与教学需要密切结合。

《课标》将“社会生活情境”定义为指向校内外具体生活的情境,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与其他情境不同的是,“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与“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存在密切联系:建构社会生活情境需要教师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学生学习体验展开恰切的设计。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社会生活情境的独特意义,将其作为教学情境的建构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三个学习任务群,在提升学生文本阅读与表达能力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文学阅读与写作”更加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力求发展学生的实证、推理、批判思维能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则倡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和理解实用性文本,学会根据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更注重发展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关键能力,社会生活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更加突显。教师要聚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建构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中的实用性语文。

二、在文本学习中设置交际场域,实现由关注文本属性到聚焦实用功能的转向

教师应尝试为学生建构与现实语言环境相似的交际情境,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域。乔纳森提出创设实习场,旨在将学习活动抛铺在真实应用的情境中,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将遇到的大多数认知需求。

结合语境的相关理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应围绕学生自身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知局限于日常出现的范围,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把学生引入新的主题探索中,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勾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对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知识读物、书信的接触较少,对消息、讲话演说较为熟悉。因此,教师要尝试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接。例如,教师讲授《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通讯中所涉及话题的新闻报道,对比人物通讯、新闻评论、消息的不同之处,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具有特色的建筑,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丰富学生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认识。学生也可以扮演建筑设计师的角色,尝试在今天的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并阐释其中的原理。《谏逐客书》虽为文言文,但学生依旧可以学习其中的写作范式,体悟劝谏语言的艺术。学生可以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为学校、班级建言献策,在写作中寻找表情达意的有效方法。教师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现实用类文本的应用价值。

三、在课堂活动中组建教学支架,为学生学习实用类文本提供必要的支持

实习场与日常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情境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支架,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渐向新的学习问题延伸。戴维·H·乔纳森总结了设计实习场的原则:进行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赋予学生探究的所有权,思维

技能的指导和建模,将反思的机会置于中心地位,学习者面临的困境是结构不良的,不要简化困境,工作是合作性的和社会性的,学习的情境脉络要具有激励性。教师围绕上述原则设计实习场,教学支架的作用不容忽视。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写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自的教学方法。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学生学习实用类文本,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其背后的本体知识,如新闻的基本分类、知识类读物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演讲书信的构成要素等。由此,学生能够建构起阅读实用文的基本经验,为阅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用文本奠定基础。教师教授这类知识时,应当结合具体范例展开探讨,不可独立于文本之外。对于需要梳理事件发展脉络、文章论证思路的文本,学生可以尝试创作思维导图。例如,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中,学生以呦呦的童年时期为起始绘制时间轴,描述呦呦选择医药学事业的原因及发现青蒿素的科研历程。学生还可以结合文中提到的“2000个方药”“具有抗作用的640个方药”“从200个方药中提取380余种提取物”等段落中出现的数字,体会呦呦及其团队研制青蒿素的艰辛。《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为教材同一课中的组合篇目,可以与《青蒿素》共组:请学生思考科学家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反思自己的日常学习,回顾自己是否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又是如何努力的,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师设计学习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解除支架后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突显实用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学习支架虽可以多样、丰富,但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教师借助多种资源深入研读文本,不应只是为了让学生阅读资料,还要让支架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创设真实情境提供巧妙的依托。

参考资料

1. J.菜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邵克金,徐林祥,“语境”和“情境”:兼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情境化教学思想[J].中学语文教学,2021(2)

5. 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6.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计和开发[M],汪凌,译2版上海:华师范大学出版社,7. 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