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思考

吴涵 

厦门市曾厝垵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361000

【摘要】儿童友好理念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其是以儿童为主体、基于儿童视角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健康、学习、生活等各项权益;儿童友好的理念为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提供了启发,笔者在儿童友好的理念下提出:健全机制,融汇共育;精准定位,排除困难;整合资源,平等共赢等三个方面的推进策略,通过家园社三方合力助教,促进儿童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儿童友好;协同育人;推进策略

【正文】

一、家园社协同育人现状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就像一个稳固的三角架,三者互相支撑,共同组合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其中少了一方都不足以发挥它的最高价值,而当今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现状较多停留在喊口号的状态,各方都知晓需要联合联动,但多流于表面,表现为平等性不够、整合性不足、一致性不强。

、“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重新审视家园社三方的力量,三方各施其职、互为补充,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儿童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如幼儿园协同家庭、社区开展“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主题的科普活动,在社区资源支持下,不同年龄段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在这样的融合活动中活动成员的认知层次差异更大,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同伴之间的互动会产生更多不同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助于缺乏经验的儿童进行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新经验。又如当大家一起讨论天气与气候的相互影响时,有些儿童对于气候的认识比较深入,在他们出现争执时,不管年纪大小,都有可能从彼此的身上受到启发,在各自发展区里得到发展。

(二)促进儿童情感发展

“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增加了儿童情感体验的机会,在幼儿园,儿童的角色相对单一,只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儿童的同龄伙伴,而在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关系中,儿童不仅是学生,也是儿子、女儿或同龄伙伴。协同育人中运动变化着的角色给儿童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这是单一教育主体所缺少的。其次,提高了儿童情感交流的能力,如教育教学活动场地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内,而是“走出去”,到社区提供的更广阔、舒适的场地资源,此时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儿童的情感交流是多角度的,不仅仅停留在单一层面,儿童在面对年龄之间差异比较大的对象时,在交流过程中难度是比与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来说更大的,而为了交流,儿童会自发想出更多的交流技巧,从而促进情感的沟通。再次,儿童友好家园社协同育人增强了儿童情感的调控能力,在家园社协同育儿的环境中,老师、家长或者社区志愿者叔叔阿姨的行为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帮助儿童克服消极情感,从而转化为儿童对自己情感的调控能力。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是儿童初步体验、实践、探索社会的第一个场所,“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儿增加了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在社区环境中,儿童一开始享受着被照顾的感觉,但当他成为环境中但哥哥姐姐时,她也会模仿着这种行为,照顾其他儿童,儿童会体验到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感觉。在社区与家庭的加入中,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可以让儿童逐步学会关爱和同情他人,在这浓厚的氛围中,儿童逐渐从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交往的乐趣,领悟到与他人分享的喜悦,从而得到积极的回应,逐步学会了如何去尊重和关心他人,逐渐形成与人共处的社会品质。

、“儿童友好”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

(一)健全机制,融汇共育

“儿童友好”视角下,要促进家园社从合作育人走向协同育人,需要拥有完善的机制体系来维系,解决各主体教育职责分工不明晰的问题。可以以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展开,成立幼儿园家庭教育咨询中心,遴选幼儿园内不同年段的教师组建专门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继而联合社区共同创办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明确领导小组和各个成员的分工任务与职责内容,制定家园社协同育人项目活动的计划和目标,有目的地、系统地分级进行培训;重新审视幼儿园家庭委员会的设立,完善家委会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家委会成员的力量进行宣传拉动,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将融汇共育落到实处。

(二)精准定位,排除困难

在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工作中时常会面临仅有一方使劲的疲态,如幼儿园、社区极力组织各项家园社共育活动,但家长积极性、参与度不高,归其原因,是没有把教育视角精准定位到儿童本身。儿童友好实践项目坚持儿童中心、儿童优先、儿童参与的原则,保障儿童全面发展和权利实现,因此,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立足点之一也是要满足儿童及家长的教育需求,而离园后的时段正是儿童和家长需要幼儿园和社区提供支持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儿童和家长有计划地开放包括场地、材料、人力在内的教育资源。社区还可以与幼儿园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家庭研学平台和亲子教育沙龙活动,营造积极环境氛围和文化气氛。此外,还能鼓励家长将儿童带到家庭外的空间进行活动,并引导家长们积极表达他们在育儿方面的需求,积极交流和讨论他们在育儿方面的经验困惑,形成儿童友好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让儿童和家长乐于参与,从而达到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家庭、社区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困惑点和需求面,通过社区家庭问卷调查、社区家长开放日、幼儿园家长接待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等来收集和了解,积极研讨对策,将问题进行定期梳理、总结经验,亦可设立社区家长委员会,作为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沟通的桥梁,及时进行问题的反馈和解答,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目标一致、排除困难、步调协同,更好的促进儿童友好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开展。

(三)整合资源,平等共赢

 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拥有着不同且丰富的教育资源,首先需要在既有的资源上进行充分利用,并将其价值进行增赋。如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也存在教师平时工作繁忙,无法长期兼顾社区教育活动工作,幼儿园可以负责协商沟通、设计组织将活动开展到社区中,社区提供宽敞的场地、丰富的材料和浓厚的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将家长从“学习者”转变成“践行者”角色,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招募社区内外优秀热心、富有童趣且时间充裕的家长和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以此来保证志愿者团队的规模,满足平时组织活动的需要,同时还能调动家庭、社区以更饱满的情绪和热情参与到“儿童友好”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中,让儿童、家庭能够真正参与活动,实现家庭在社区和幼儿园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协同育人的效果,让儿童在深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发展自己的行为。在这样家园社多边进行、资源整合的互动中,不仅提高社区家庭教育的质量,儿童和家长也获得了相应的成长,形成平等共赢的愿景。

总之,儿童视角下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应以儿童为本,保障并实现儿童的基本权利,重视家园社三者的关系,只有家园社“三位一体”融汇共育、协同共育,才能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东,彭晶,程轻霞.幼儿园—社区协同共育的研究综述——基于2006—2020年CNKI的数据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1,34(04):55-60+80.                

[2]吴冬梅.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5,19

[3]李雨姝,鄢超云.“儿童友好”理念的核心内涵及其教育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23(03):48-57.DOI:10.13861/j.cnki.sece.2023.03.009.

[4]韩凤梅.以社区为教育实践基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J].学前教育研究,2022(12):87-90.DOI:10.13861/j.cnki.sece.2022.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