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训练中的“学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课余训练中的“学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晓悦刘胤修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五龙小学

摘要:针对学训结合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本文深入剖析了其核心观点与内在理论涵义。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学训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随后,文章围绕课余训练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学校课余训练的需求和特点。最后,文章提出了在课余训练中实践学训结合的方法,并探讨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

关键词:学训结合;课余训练;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实践探讨

引言:学训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将学习和训练相互结合,学校课余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其学业的顺利进行。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深入探讨学训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如何有效运用学训结合理论来指导课余训练,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解析学训结合理论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核心观点和理论内涵,以及实践学训结合的方法与影响,为学校课余训练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一、学训结合理论解析

(一)学训结合理论的形成及演变

1.形成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体育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或纯学术教育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并初步实践“教体结合”的理念,这可以视为“学训结合”理论的雏形。在这一阶段,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尝试合作,将体育特长生纳入普通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确保他们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也能完成相应的学业任务。

2.深化与发展阶段:“学训结合”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进入90年代后,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体育教育应以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在此背景下,“学训结合”理论进一步明确,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安排,实现学习与训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

3.优化与成熟阶段:随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借鉴学习,我国对“学训结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当前,“学训结合”不仅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升,更加关注其人格塑造、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未来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1]

(二)学训结合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内涵

1.双重目标统一:学训结合理论强调在保证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或其他专项技能,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双重目标和谐统一。

2.全面发展:该理论倡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也要关注身心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余训练中融入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高综合素质。

3.时间与效率优化:学训结合要求合理安排学习与训练的时间,通过科学规划,做到学习不耽误训练,训练又能促进学习,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学训结合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1)促进全面发展:学训结合理论强调学习与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单一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模式的重要突破。它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2)深化教育改革:这一理论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对于推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深化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实践价值

(1)提高教学效果:学训结合能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接社会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学训结合能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动态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余训练中的学训结合实践探讨

(一)课余训练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学校课余训练在推动学生特长发展、提高竞技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校的课余训练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和竞赛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导致学训失衡,影响到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其次,训练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再次,部分课余训练活动组织管理不规范,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3]

(二)学校课余训练的需求和特点

学校课余训练应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同时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性强,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发育特点以及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层分类训练;二是灵活性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教学计划灵活安排训练时间与内容;三是教育性突出,通过课余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韧意志品质及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学训结合在课余训练中的实际运用

“学训结合”是指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学业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展课余训练活动,实现学习与训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如将训练内容融入体育课程,实行差异化教学,确保训练不影响文化课学习;建立完善的学训管理制度,做到训练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技术动作分析,提升训练效率与效果。

(四)学训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

实施“学训结合”的课余训练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项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等非认知技能;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保障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学训结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学训结合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形成、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以及学校课余训练中的需求、特点和问题。通过分析学训结合理论的变迁与完善,我们认识到学训结合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和技能培养,更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学习与训练的时间,注重素质教育,是学校课余训练实践的重要课题。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学训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指出了学校应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学训结合理论。在教育领域,学训结合理论的倡导不仅在理论层面有重要的意义,更在实践中发挥着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论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所建立的关系[J]. 青海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06): 82-83.

[2]刘琳.学校体育教学中学训结合理论的实践研究[J]. 体育大众化, 2019(06): 175-176.

[3]李斌.体育课余训练与学校体育学习相结合浅析[J]. 体育科技文献导刊, 2019(11):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