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单元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1

初中数学的单元教学研究

杨帆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摘要: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学科,探秘数学世界,的确博大精深。如何引领学生有兴趣的走进数学,主动探索、挖掘其中的奥妙,对教师的教学将是很大的挑战。新课标、新课改要求除旧革新,精备教材,掌握学情,因材施教。教师要以单元教学为抓手,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深入数学,喜欢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单元教学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新课标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彻底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俗称“大锅饭”。教师要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有序组织单元教学,精确把握初中三年教材,将零散知识点串成一个个单元,为学生的主体发挥指引方向。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悟数学的世界。

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单元教学。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学了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对于中考方程板块,按由浅入深的节奏,在七年级的两个学期和九年级的一个学期分别完成了。这属于单个的知识点,分属七上和七下和九上三册书中。那么在九年级复习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三块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这就是所谓的“单元教学”。再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学习了一次函数,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和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学习了反比例函数,那么在中考复习教学中,就可以整合这三块零散知识点,串成链条,形成一个大单元。

二、巧妙构思,设计问题,导向单元教学。

如何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联系到前前后后所学的零散知识,自成一体,这是数学老师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1、问题的提出

  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继而推想学到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时学生已经占据主动权,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究知识点,另外又对知识进行了查缺补漏。

2、问题的导向

问题要与单元教学的目标相吻合。数学的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单一的、零碎的。数学的章与章之间的衔接也很少,那么章与章的学习目标的联系更是微乎其微。对此,教师如何将问题导向设计好呢?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习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的时候,教师不用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法去教学。即绝大多数教师是照本宣科。按照课本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开始讲解:什么叫二次根式?如何表示?接着进行例题展示讲解。这样的一堂课,学生只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基本概念,也就是知识链条中的一个小小的点,而这个点的上游和下游在哪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个二次根式的知识点似曾相识,可却不知道它从哪里冒出来,又要伸展到何方?

教师要从单元教学的思维出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导向。例如《二次根式》的第一章这一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 七年级上册同学们学习了数的乘方,请同学们说出20以内的自然数的平方是多少呢?那10以内的自然数的立方又是多少呢?
  2. 七年级下册同学们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请同学们说出4、9、16、25、36、49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分别是多少?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同学们说出8、-8、27、-27、64、-64的立方根分别是多少?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3. 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总结:二次根式其实就是大家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继而引出课本上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师把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和七年级下册的平方根作为一个单元,通过设置问题1和问题2,带领学生复习巩固。然后设置问题3引入二次根式,使学生发现二次根式就是熟悉的算术平方根。接下来的这一章和七年级上下册的有理数的乘方和平方根便组成了一个大单元。通过单元教学,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识链,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而且对先前学过的加固,对后面要学的知识产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

    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习题。一个个单元就是一系列知识串,就像糖葫芦一样,看着诱人,吃起来酸酸甜甜,吃完后,健脾开胃醒脑。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优、中、差的学生,教师对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优生、补习差生、提升中等生如何进行呢?依然要从单元教学出发,集合学生的兴趣点、优缺点,整合出优质的检测题。它要复习旧知,它要千变万幻,它要内涵外延。

总而言之,单元教学重在“单元”,挖出知识的源头,流向中下游,引领学生走向未来。单元教学难在“单元”,由教师根据新课标,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力,综合制定出高效、优质的教学。单元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