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线:大班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载体设计与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师生线:大班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载体设计与实践探究

丁晓奕

萧山区瓜沥镇幼儿园

【摘要】:《班级管理手册》作为辅助教师有效开展工作的宝典,现阶段存在“重形式轻内涵”、“有内容少系统”、“操作不灵活”的问题。因此,我们以“幼儿”为中心,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双主角参与实践,共同合力促进《手册》重构与运行。通过“一条教师线”、“一条幼儿线”的双线路径,在《手册》重构与运行的研究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培养了教师的反思思维,也转变了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优化了班级保教管理质量,还形成了一种新的班级优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班级管理手册》  师生线

一、问题提出

我们现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主导过多,缺少幼儿参与管理,体现在《班级管理手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形式轻内涵现《手册》过于强调“记录”,记录和看见处于割离状态,长期以来,我们的班级工作记录和班级管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且教师对记录目的认识欠缺,往往是流水账形式记录,缺少幼儿的参与与体现,《手册》该有的“看得见孩子、找得到教育”价值内涵不彰显。 

2.有内容少系统现《手册》看似有内容板块,但却支离破碎。如“安全管理”板块,只有交接班记录,但缺少更多的幼儿安全教育内容;再如现《手册》里根本就没有涉及“生活保育”的板块内容,也缺少幼儿管理需求的反映,总体上缺少合理系统的板块内容设计。

3.操作不灵活。现《手册》为整本装订、表格事先设定等,操作往往需要:复印、黏贴、加页等重复劳动。

二、研究设计

《班级管理手册》:重构后的《手册》是一本围绕以“看得见孩子,找得到教育”内涵价值展开的,反映班级三位保教人员和班级幼儿共同管理班级、共同做出决策、共同反思调整的工具手册。具有设计个性化、内容整合性、操作灵活性、更个性化等特点。

师生线本研究特指在原《手册》基础上,通过“一条教师线”和“一条幼儿线”路径,让《手册》的设计与使用更有意义、更便捷、更合理。通过问题讨论→手册初定→手册试行→手册优化→手册隐化达到班级的管理优化功能。

三、研究的开展与实施

(一)基于师幼参与《手册》的教师线和幼儿线的实践运作

预设《手册》一些框架后,需给不断思考、调整、动态化的实践运作过程。双线运行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既是《手册》运行完善的过程,也是班级优化管理的过程。

1.阶段一:起

在重构《手册》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师幼共同寻找问题,讨论解决。每周五一次小小班会,发现思考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下周一进行优化调整。

(1)教师线:问题讨论

教师将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作为话题展开小小班会,和幼儿问题讨论,随后在《班级管理手册》中留存一手资料,作为教师师本册的“保教管理”的内容之一。

(2)幼儿线:共同商讨

幼儿与教师进行共同商讨,有集体大讨论和分组小组商议等不同形式,目的是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问题的讨论和出谋划策,将表达表征的结果现实留存在幼儿生本册的“生活管理”、“游戏管理”、“学习管理”板块中去。

2.阶段二:承

有了前面《手册》重构价值意义的辨析、讨论与解读。同时开启了新学期《手册》调整计划,参与人员是:大班段教师、保育员、班级幼儿。

(1)教师线:手册初定

教师将共谋共策《手册》内容板块,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有意识的带着任务去思考。遵循“每位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操作者”的原则,从设计者的角度去做操作,分组根据《手册》重构后的板块,设计其相关内容。研讨时,及时听取同伴意见,交流思辨,最终进行整理,形成概念: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管理人员和教师是共同工作者。

(2)幼儿线:团讨思辨

幼儿进行团讨通过教师初定的《班级管理手册》,思辨是否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并将幼儿生本册的内容进行讨论,主要分“生活管理”、“游戏管理”、“学习管理”。

3.阶段三:转

《手册》重构源于教师,并链接教师。随着《手册》板块内容的明晰,接下来我们利用了整整2个月的时间,对新的《手册》进行了试运行。

(1)教师线:手册试行

实践后,教师再次发现了一些难以实行的地方。如:一日生活班级日反思评价中,全班那么多幼儿从谁开始?班级日反思要研多久?什么内容?等。于是,结合疑惑我们再次团讨:保教管理下版块内容《一日生活班级日反思评价》。

(2)幼儿线:亲自实践

幼儿结合一日生活中的游戏、生活、学习等内容,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并将发现和意见与建议记录在生本册相关板块。

4.阶段四:合

在《手册》运行的中后期,我们会不定时的再次组织教师优化、通过集体审视、提出自己的想法,调整同频。

(1)教师线:手册优化

教师优化内容是针对某一版块下的某个内容;也可是分享自己个性化设计与管理等。

(2)幼儿线:乐于共享

幼儿在管理班级中也有自己的调整,如在“生活管理”中的值日生工作中,会有发现分菜分饭比较混乱、人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就会在“我的值日生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分享给同伴,一起商讨调整之后的值日生工作。

  1. 阶段五:优

经过进一个学期的《手册》梳理、讨论、执行、优化,作为日常教师每日必要工具,教师已真正理解其重要性。

(1)教师线:手册隐化

《班级管理手册》是灵活的,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教师和幼儿既是执行者,也是监督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内化,适时量化,助力班级管理。将师本册中的“保教管理”、“安全管理”、“家园管理”、“个性化管理”内容熟记于心,将生本册中的“生活管理”、“游戏管理”、“学习管理”不断引导幼儿去自主化管理,并做好观察识别与回应,作为一种习惯去执行。

(2)幼儿线:自觉执行

幼儿参与班级管理,不断参与班级问题发现与讨论,做好自己生本册的内容记录,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管理集体的能力。

四、研究的成效

(一)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与幼儿手册重构与运行的主角

在组织《手册》重构过程中,教师明确了手册的记录是为了看得见孩子,找得到教育。使用《手册》的过程,是班级教师看见孩子的过程,也是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

2.生长:《手册》生长线,促成了教师管理班级能力发展的生长线。

在《手册》重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边重构边调整,边调整边优化,边优化边成长,提升了教师表达、反思、执行能力。从形式上的“我得”记录转变成自发的“我想”记录,形成意识层面自愿履行的工作。

(二)管理方面

1.明晰:“手册生发点”明确了班级工作管理的侧重点(表2)

在研究中教师逐渐明确班级工作管理可包含的内容板块及操作方向,制定出适合自己班级的个性化《手册》。

2.完善:手册为孩子服务,班级管理因《手册》而精彩。

从单一模式到多元版块、从固定不变到灵活留白。我们经历了反复修改与调整,每一个版块的设计都进行了价值引领,教师的执行更有目的,更能落地。明确《手册》是为孩子服务的,为班级教师服务的,一本合适我园的《手册》为今后的管理奠定了基石。

五、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陈亚.浅谈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