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境任务为抓手的语文学习实践性探究——以七年级上册课文《纪念白求恩》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以情境任务为抓手的语文学习实践性探究——以七年级上册课文《纪念白求恩》为例

李明慧

西安湖滨中学

[摘要]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一文为案例,探讨了以情境任务为抓手的语文学习实践性探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情境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研究发现,情境任务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 情境任务  工具性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1]语文学习受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包容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的学习情境也非常多样,学习情境的设置既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也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解读课标,研读文本与探究学情融会贯通,既要考虑编者的意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也要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解决实际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与实践探索的能力。笔者以教学毛泽东先生的《纪念白求恩》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探索与心得。

一、创设新颖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

基于新课标中“创设学习情境要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一指导性方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学习情境,除了充分挖掘文章内容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任务以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基于新课标与学情的研读,我将《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学习目标确立为:第一, 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德;第二,厘清课文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第三, 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第四, 品味本文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重点放在:学习白求恩的优秀品德,厘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对比写法,理解其作用上,将难点放在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上。为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笔者将结合学生活实际,以明确有效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驱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二、设计层进任务,促进合作思展评

情境任务一:制作宣传展板,介绍白求恩其人。这个任务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完成,上课之初学生展示,师生共评。

情境介绍:今年是纪念白求恩诞辰133周年,河北唐县白求恩纪念馆准备办一个《感动中国:白求恩》的纪念展,以向社会宣传白求恩精神。假如你是白求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现在要制作一个展板,向前来参观的观众全面介绍白求恩,你觉得应该在展板上呈现哪些信息?

情境任务二:以“白求恩的高贵品质”为主题,设计视频文案;

情境介绍: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白求恩,纪念馆决定制作一个短视频——《伟大的白求恩》,对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作更为细致的评价。

请阅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从每个段落中概括出白求恩同志的品质作为我们制作视频的主要文案内容。

三、品析关键语句,理解主题谈感想

语言文字是文本解读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标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据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重要词句”在文本解读方面的作用;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关键词句,了解其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内容,进而解读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深层意蕴。基于上述情境任务,结合《纪念白求恩》的语言特点,笔者引导学生对文中最能体现白求恩品质的语句进行精读。从用词、表达方式两个角度,借助语言品析尤其是对关键词句品析这一抓手,达到学习目标。

首先是用词的角度,文章的语言具有用词精当有力、掷地有声的特点。

如: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个句子从正面阐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具体表现。连用两个“极端”,从程度上深刻地表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表明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此处,“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从感情色彩上看都是贬义词,表明作者对“不少的人”是持批评和谴责的态度的。

其次是表达方式的角度,文中表达方式很特别,叙议结合,夹叙夹议。文章第一段简要叙述白求恩的事迹,然后再议论,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段叙述白求恩的职业及其对技术的态度,然后再发表议论,赞扬他高明的医术。第四段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强调白求恩精神的意义。文章夹叙夹议,叙述得简明扼要,议论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析表达方式的环节中,教师应在给足探究题述的情况下充分放手,并多一些耐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讨论、合作、展示,敢于发表独到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唯有如此,方能避免课堂落入“一言堂”的尴尬境地。

以上学习任务完成后,笔者回扣课程开始的学习情境,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经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再进行展示,这一设计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本主题这一学习目标,也能对学生起到情感熏陶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设计中,为达到理解文本内容,学习白求恩的高尚品质,体会文章写法,领悟文章的现实意义这一学习目标,笔者创设了符合学情和文本特质的情境,设计了具有驱动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二者的统领下,以语言品析为抓手,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层层深入,使这个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化解。从具体的课堂实践看,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合作、大胆展示,课堂气氛活跃,对文本主题的理解透彻而深刻,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