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科院校新增专业本科生专业自信心建立的探讨

/ 3

应用型工科院校新增专业本科生专业自信心建立的探讨

徐肖飞1,胡胜波2,肖海峰3,欧阳丽霞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 要]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建立是高校新增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个人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首先论述了专业自信心对学生以及学校的重要意义,随后对影响新增专业本科生专业自信心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分别从授课教师、学院、学校以及社会层面就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心给出了建议。本文将为本科生的良性发展和培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增材制造工程;新增专业本科生;专业自信心

0 引言

科技的飞速发展刺激了一大批新型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也在高校内推动了一大批新型专业的开设。增材制造工程同时交叉了材料、机械、计算机及控制等专业,其利用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非金属以及复合材料等,按照三维数字模型,通过烧结、熔融及喷射等方式进行逐层堆叠,从而获得实物的制造技术,是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增材制造技术尤其适用于结构精密、复杂零部件的快速、一次成型制造,不需要单独开模,在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教育、建筑、艺术、工业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于2023年正式获教育部批准开设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并于同年9月份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是截止到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16所高校之一。经过半年的学习时间,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自信心不够的问题,比如:专业前景怎么样?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现在一些专业比较热门,要不要早点申请转过去?专业自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石,对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自觉探索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具备绝对的专业自信,才能明确将来要做什么、能为国家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进而在日常的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保证该专业后续的良性发展[1]。本文以此为例,对新专业本科生专业自信心不足这一现状进行剖析,并从班主任及系部、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等层面进行探讨,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1 专业自信心不足的形成原因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拥有强大和坚厚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背景,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具备实力雄厚的下属教学示范中心及实习、实践基地,已经做到每3位同学配备一名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导师、每2位同学拥有一台高质量3D打印机、实验室全天开放、耗材供应充足的优渥学习条件。很显然,学院以及学校的学习条件不是造成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与学生深入沟通后我们发现,该专业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无非以下几点:他们是首批学生,毕业之后社会认可度如何?是否为企业“刚需”的紧缺型人才?与其冒着未来发展不确定的风险,趁早转向现在较为火热的专业,是不是更加明智?网络舆论中普遍看好的自动化、计算机等知识壁垒更高的工科专业,是不是更加值得关注?

刚入校的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专业的全面了解,可能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未能及时掌握大学阶段快速的学习进程和生活节奏,部分学生还可能存在自我认知不足的问题,都会影响专业自信的建立。此外,课堂上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专业自信产生影响。例如,一些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和挫败;而另一些教师对学生鼓励和支持则会让学生更加自信。开学之初的单次专业介绍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精密加工”、“一次成型”等增材制造专业的核心技术难题和专业优势也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作为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高”、“精”、“尖”问题以及该专业诞生的目的难以在其心中具象化。网络媒体时代,“网红”们片面的解说“对症下药”,很容易唤起大学生们的共鸣,使其容易被舆论所引导。

良好的专业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更加认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欲和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大学阶段学习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上述分析表明,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建立离不开教师、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良好的专业自信心需要从教师、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

2 教师应担当好大学生角色转换过渡阶段引路人的角色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进展迅速,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导致他们心生挫败感,并开始怀疑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是否正确。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最为频繁,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大一新生的过渡期,并给予他们更多耐心和关爱。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指导,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并增强自信心[2]。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差异化教育也是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举例来说,有些学生喜欢深入研究理论知识,而另一些则更喜欢实践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确保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在大一阶段,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在个性化指导中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3学院层面应建立健全新增专业首批学生的培养机制

学院层面应清晰地阐述新增专业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针对新增专业的特点,学院应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课程、实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专业的理解和信心。增材制造专业是典型的工程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与传统的材料、控制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区别开来。除经典专业基础课,学院还需时时留意近些年出版的能在理论与应用中间起到良好过渡的教材。除课程学习外,学院还应积极发动校友、教师等资源,努力为该专业学生创造实习环境,让学生真的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加深对增材制造专业的认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信任感。以增材制造专业为例,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其课堂讲授内容仅有理论方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过于枯燥乏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学有所用,以及能时常在第一线看到生产过程,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院方面还可从相关企业聘请企业导师,通过开学见面会、专业课程实践等方式,重点讲解增材制造方向在国家“高”、“精”、“尖”领域的特殊应用以及该专业面临的强国使命,尽早在学生心中种下“强国有我”的主人翁意识。

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在学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学院可以指定每位学生一个联系导师,导师将负责指导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指导,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其次,定期举办师生座谈会是另一种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方式。这种座谈会可以提供一个开放和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座谈会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问题和困惑,并听取教师的建议和经验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在线答疑平台也是一种非常便捷和高效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互动。学院可以开设一个在线平台,供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向教师提问和寻求帮助。这样的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更加自由地与教师进行互动。通过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传达给学生关注和支持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4学校层面应努力营造好新增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于新增专业的建设,作为主要实施部门的学院可能没有任何基础,一切处于摸索阶段。这期间学院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培养问题,另一方面又将会面临着学校的考核压力。从长远角度来看,新专业的建设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更多的校企联合项目,能使学校的发展更加枝繁叶茂。为了能让学院专心做好新增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学校层面应出台相应政策,适当减轻学院的相关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或者协助学院积极拓宽新增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资源。如针对增材制造专业,学校可积极联系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科研院所并展开宣传,对校外人才、资源的方面出台一定的政策和奖励机制。同时为了促进该专业的长远发展,学校还应该在兄弟院校以及国内处于增材制造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认可,这也将从另一方面提升专业和学校的知名度,为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提供一定帮助。

5社会要提升对新增专业学生的期望值

应用型工科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直接可用人才的摇篮,其开设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缩短企业培养工程师的周期,新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顺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已经承担起了“强国有我”的责任,增材制造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填补当下国内高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定空白。作为高校人才的接纳方,社会企业要敢用、爱用这批人才,提升对这批人才的期望值,重视起学校培养这批人才的目的。企业在人才吸纳过程中,要关注国内教育行业在领域内的革新,积极联系对应高校,共同探讨新增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侧重点,勇于在这些高校内吸纳人才,促进行业内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6结束语

专业自信是学生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新开设专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这种情况对于首批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尤为突出。自身认识问题、学业问题、社会认可度以及网络舆论等问题均可能影响新生的专业自信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爱好每个学生,做到引路人的作用。学院层面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层面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新增专业的可持续性。作为人才的吸纳方,社会企业方面要提升对这批学生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彭娟. 高校学生专业自信心建设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 科技视界, 2019, (07): 121-122.

[2] 席高文, 席悦. 以大学生自信心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 2016, (09): 148-150.

第一作者简徐肖飞1992- 。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先进成形

基金项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核心课程项目(Y20230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23年教研项目(JY202301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23年本科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3D打印案例库;《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