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高职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

郑昌婧、柴颖、孙珂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063000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为满足社会对于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的需求,助产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水平、助产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助产专业 “双师型”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提出要立足于“三个素养” 和 “五个能力”来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完善院校交流、医教与考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构建一支“学识渊博,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助产教学队伍。

关键词:高职助产;“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随着国家对于三胎的政策开放、我国人口的增长、妇产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对于助产士的职业素质要求已成为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助产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水平、助产团队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双师型”助产专业教师建设十分必要。如何适应时代变化,更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所学用于课堂教学,进一步丰富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准备。通过对助产士的实际临床工作深入访谈调研,与妇产科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实际交谈中,总结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我校助产专业教师培养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及提出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措施。

一、高职助产专业 “双师型”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由现在单纯的规模发展转向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人文知识,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1]。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但统计内各省各学校双师素质比例参差不齐,最高为95%,最低为27.75%。出现这种局面,既与高职院校有关,又与教师自身有关。

1.部分高职院校对政策重视不够,尚未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转换过来,缺乏合理长效的双师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不紧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双师培养的途径和平台尚未搭建完成。

2.高职教师来源结构单一,从高校到高职的比例达到75%,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不高,这使得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先天不足。日常教学任务过重,使其无暇顾及自身的继续教育。现有的职称评审体系,也制约了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3.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专门的政策,其标准仍旧是参照普通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过分强调科研成果。高职教师处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实际技能系统地梳理与熟练地掌握[2]

二、高职助产专业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措施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三个素养”即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道德素养,助产专业教师在临床教学中既要将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也将热衷于医疗事业、忠于职守、关爱生命以及体贴病患的精神凸显出来。职业素养,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坚持学习临床知识,医疗工作要求教师的着装整洁、仪态端庄、精神焕发,操作熟练,仔细认真、沉着镇定、语言简洁并能与团队协作[3]。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关爱生命、缓解病患痛苦的同情心以及尽职尽责、甘于付出的责任心。除此之外,还应该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亲切、细致入微。

2.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学技能,还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从以下五方面来培养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各方面的能力。

⑴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授课能力。教师应该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整体把控课程与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应该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技巧。

⑵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临床实践指导能力。开展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同临床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将基本护理技能应用在临床技能操作过程中。

⑶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开展班级管理建设和组织护理助产技能教学比赛工作、医疗下乡活动、检查实习工作以及参与就业双选会组织接待等。

⑷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医患交流能力。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形成以病患为核心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尊重病患的知情权、个人隐私权等,坚持以病患为主体的原则,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⑸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接纳新信息和先进的思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立足于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前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引领行业的发展,以此来符合社会日后的发展需求[3]

3.完善“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是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依赖于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鼓励性政策做保障。双师型助产教学团队的建设更加需要学校与医院的深度合作、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人才、坚持临床与教学结合、实行考核与评价结合[4]。院校共建校内外助产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助产专业教师制订了助产专业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考核聘用标准,择优录用,制订了专兼职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在师德考核、学生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术科研、教学获奖等发面制订了考核,充分体现了双师型教师的贡献。

综上所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助产教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能力全面的双师型助产教学团队的关键。教师才能胜任助产教育的教学任务,才能提高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肩负起培养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的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游坤,秦媚,熊灏,唐丽春.提升助产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7):4-7.

[2]陈忠梅,李晓晖.基于助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6):114-115.

[3]冯敬华,廖春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助产教学团队的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90-1892.

[4]储丽琴,许燕,刘晓姗,张佳佳,高风云,章缪,江东菊.医校合作构建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