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消费视域下大学生消费危机的引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符号消费视域下大学生消费危机的引导策略

蒋雯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00715

摘  要:符号消费、消费危机、引导策略

关键词: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以符号消费为代表的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不断向我国渗透,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在消费中出现了忽视商品真实价值的问题。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应从强化自我教育、依托家庭教育和强化学校阵地这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一、大学生应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一)以自我教育增强网络消费自律意识

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应以自我教育增强网络消费的自律意识提高在网络中的辨别和防范意识。“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1]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自省、自制和反思认清网络消费文化的本质特征,在网络符号消费中正确辨别各种诱导因素。

大学生也应经常对自我消费行为进行评判与自省,警惕迷失在过度的个性张扬和超前消费的漩涡中,从问卷数据来看,大学生在一年中会出现一定次数的非理性消费、超前消费和符号消费,大学生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消费的不合理性,因此,如果对其进行引导,让大学生自身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理论学习提升网络消费思辨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正确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抵挡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提出消费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达到该目的,大学生应该正确协调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通过物质消费满足其生存需要,又通过精神消费满足其发展需要。

其次,大学生应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奢侈浪费为耻,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节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准则,大学生应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行为。

最后,大学生应积极学习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经济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商家行为背后的资本逻辑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调整自身的消费心理、指导当前的消费行为,摆正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凸显家庭的基础引领作用

(一)营造和传承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自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庭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家庭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具有基础性和渗透性,是子女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长的各种做法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并且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会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种家风的渗透影响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是潜移默化、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家庭成员。

勤俭节约的家风,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出正确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家庭中,家长应高度重视家风的培养,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用正确的家风和道德观念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同时,家长应用良好家风引导大学生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二者的协调,激发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

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绝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家风的引导作用是持续且稳定的,家风会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加之有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重制约,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同类型、层次的环境因素组成了一个动态、立体的环境体系,可以共同促进大学生良好消费观的形成。

因此,家长作为营造家风的重要主体,应营造和传承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积极主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抑制和减弱外界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发挥以身作则的良好示范作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消费认知和消费行为,在孩子的社会化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其言行举止会在方方面面对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家长自身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为子女的消费观及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榜样示范作用。如果家长自身尚未能够作出正确的消费行为,浪费现象频发,那么当孩子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和自身心理冲突的时候,面对“俭”和“奢”的消费选择时,可能会做出和家长一样奢侈的消费行为,从而不利于大学生俭德的培养。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正视自身行为,树立良好榜样。家长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首先是必须要坚持崇尚俭德的消费理念,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家长要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崇尚节俭的优良家风,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一)以俭德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

首先,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培养观念。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方面,而应该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学生的俭德教育,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其次,高校应开设相应课程,提高学生的消费素养,比如将“微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课程纳入必修科目,并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消费观教育的价值意蕴,让学生从网络消费文化的表面能够深入洞察其内在逻辑和商户的真实意图,力图让大学生在认识到事情本质的情况下减少进行超前消费和非理性消费的行为。

再次,高校应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消费教育,营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宣传与倡导合理消费,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以“合理消费”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

最后,高校可多部门协同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凝聚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多部门的力量,“形成多方面正向合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2],各部门可以在精准了解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俭德教育。

(二)以网络媒介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

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认知能力,但仍缺乏信息思辨和批判能力。在网络中易出现认知偏离、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各高校应以网络媒介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

第一,高校应完善思政课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强化育人实践导向。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如积极运用校园官方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校内网络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与引导。

第二,高校应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教育水平。一方面,高校各思政工作者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将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另一方面,高校应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媒介素养发展组织体系,推动思政教育者了解网络媒介相关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教育能力,通过个人学习、集体学习、知识培训等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以此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网络思维。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2]隆恒攀;李丹.网络消费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35):45-47.

[3]李倩.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1):107-108.

[4]王永友;阳作林.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特征、消极影响与引导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4):59-64.

[5]包婕.论数字化时代的消费批判:幻境的制造与消解[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3):114-118.

[6]张琳.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起源、实质与影响[J].新经济,2021,(07):81-86.

[7]董焱;张思颖.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04):88-90.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25页

[2] 李茜.当前大学生消费观研究——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C].大连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