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员工急救认知及培训需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地铁员工急救认知及培训需求分析

傅俊霖 董丽

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部,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地铁是现代交通工具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交通运行配套应急预案是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和顺利运营的基础。需要通过不断的应急演练、急救培训、预案完善来提升地铁员工的应急能力,强化员工高效处置发事件,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本文基于地铁员工急救认知和培训进行分析,提出了地铁员工急救能力提升应对措施。

关键词:急救认知;培训演练;地铁交通

前言

现代化城市发展快速,城市规划扩建,推动轨道交通工具增加线路、延长线路,这也导致了轨道交通运行压力增大,相应的地铁人员应急能力也需同步提升。

地铁员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做好岗前的培训学习,通过不断的对地铁员工急救认知分析,开展针对性的应急培训,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地铁运行顺利。

一、阐述地铁员工急救认知需求

地铁运营单位开展应急人员的认知需求工作,能帮助地铁运营单位掌握处理风险能力,能清晰的展现出常态化应急工作中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需求,一般而言,主要是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一,地铁全员应急是城市轨道交通执行安全作业,落实《安全生产法》相关条例规定的重要体现,常态化下开展的应急演练需要地铁运营单位根据地铁人员不同岗位应急能力需求开展,这对于提升地铁员工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有推动作用。二,应急能力需求的开展一般包含应急响应、信息判断、角色处理、预案掌握四个方面,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和理念的灌输应该从员工入职直到离职全过程贯彻,细化员工的岗位职责,应急意识的培养需具备个性化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培训内容,在各自岗位上掌握应急处理技能,同时提升协作能力。三,从地铁运营部门全员日常工作着手,审视不同应急人员具有的应急观点、应急操作、应急能力,从而明确不同员工对于应急管理活动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风险,更具预判制定出处理对策,防患以为然的应急处理方式,能够杜绝危险事件的发生,能够提升应急处理能力,降低风险,保障乘客的财产、人身安全。定期开展应急能力认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培训需求,为地铁运营单位顺利运营、乘客出行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地铁员工急救培训意义

地铁员工急救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做好紧急救护意识培养工作。轨道交通运行具有高风险,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带来伤亡危害。因此,地铁运营单位对地铁员工开展紧急救护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的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通过培训能够提升地铁员工对紧急事件的高度敏感性,使得地铁员工熟知并掌握救护流程、知识,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救援。第二,提升地铁员工快速救援能力。紧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培养地铁员工具有紧急救援意识,还能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提高救援能力。因此,地铁运营单位培训的内容需要从急救设备使用、常见伤病处理、组织应急协调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对地铁人员的培训,使得相关人员在遇见紧急事件时能做出精准判断,提高救援效率,避免损失。紧急救护培训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就是让员工掌握救援知识,这个环节的培训可以让员工通过学习紧急抢救步骤、心肺复苏术、伤病分类等基本的操作,让员工掌握更全面的救援技能,从而提升对紧急事件的应急能力。第三,适合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管理需求。地铁交通高速运行发展,安全管理需求也不断得到强化,尤其是紧急救护培训,是地铁安全管理需求之一,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让地铁人员根据规范标准开展救援,提升救援专业度,保障地铁运行顺利,乘客安全。培训的内容更侧重于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全员的应急能力提升,不论是救援设备的掌握、救援操作规范,都需要得到全面培训和实践演练,从而高效实现设备高效调配,提升救援能力。地铁员工急救培训的需求,需要在地铁员工应急突发事件的短板上进行,通过对各个岗位的急救认知分析,从而发现各个岗位面对应急时间时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的完善培训,强化应急救援能力提高。

三、加强地铁运营单位应急能力建设

在全员应急背景环境中,应急知识的培训,让地铁全员都形成统一认知,在应急理念的把握上达成一致。培训应急人员重点在于加强人员的监测预警能力,提前预判,做好事先准备;对出现的紧急事件有快速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事件事态科学评估;全面掌握应对紧急事件发生的措施;高效率执行指令的能力;秩序维护能力;协同救援合作能力等等,全方位的人员培训需要考虑到地铁运营单位的各层人员,从部门、岗位细分到人员的专业、工作职责等,培训时间的确定要避免工作时间,在工作之余基于地铁培训机制开展培训工作,实现全员人人参与培训,提升每个员工的应急能力。

(一)强化地铁人员应急意识培养

地铁运营过程中突发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地铁工作人员执行的是轮班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处理人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开展地铁人员培训实,需要全过程执行,要求每个员工在所属岗位上熟练掌握解决岗位技能,高效率的解决突发问题,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首先,地铁工作人员要明确应急人员概念,应急人员资格获取的途径和要求,保障地铁员工的培训满足三级教育需求,针对一些已经完成三级教育的人员,也需要重新纳入应急考核、培训目标中。更新的岗位职责,要同岗位工作细节、职责联系在一起,全员、全方位进行应急人员的培训。

(二)做好应急人员分类培训工作

一般而言,应急人员所属的角色、学历专业、部门岗位等都会对应急认知带来影响。例如,一线应急人员他们的工作开展就更依赖专业知识,应急管理人员以及小组就更依赖工作经验,全员应急理念的渗透,需要全员共业务板块快速转向应急板块。对于地铁运营设备部门来说,应急培训的内容更多时候会跟技能培训内容产生冲突,设备故障排查、故障处置也是工作职责范畴内,也同属于应急范畴里。因此,地铁运营部门要做好应急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划分,从而提升各个部门员工的应急工作能力。应急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主要要从应急人员的岗位着手,协调好应急人员学历、岗位、职责、角色等关系,实施因材施教,针对性培训,实现地铁员工应急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协调好应急能力建设的协同性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采取的措施,措施的执行就需要协同到人力、物力、设备、资源等,这些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响应,协同合作降低突然事件带来的损失。应急能力评估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制度制定、人力资源配合、硬件软件环境营造、组织能力工程能力协调等等。应急协同性需要不同的应急人员在认知上从大局观出发,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目标一致,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从指挥到一线,全员保持大局观,基于培训严格执行救援作业,发挥群策群力、相互合作、共克难关的工作协同性,降低紧急突发事件带来的财产、伤亡损失。

结束语

地铁员工急救认知以及紧急救治培训需求的分析,对于地铁正常运营,乘客出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员工急救认知需要从岗位、角色、专业、职责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时发展各个岗位人员存在应急短板,针对性的完善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延伸地铁人员的医学知识培训、部门协同作业培训、紧急事件处置培训等等,通过对人员急救认知的分析,做好培训工作,从而更好的提升员工的救援能力,更好的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欣韩国杰柴宇霞等.地铁员工急救认知及培训需求现状调查[期刊论文]《全科护理》2021年11期

[2]余亮.考虑空间认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研究及VR系统开发[硕士论文]道路与铁道工程北京交通大学2023

[3]王宁.A地铁全自动线路多职能新岗位员工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硕士论文]工商管理广东工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