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姚娟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提高学生分数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早已过时,新课改重点强调实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

引言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自然学科,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加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搭建初高中物理知识过渡桥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的异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保证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新课导入

以往的教学方式大致可划分为课程导入、当堂讲授、课后练习巩固三个环节。在该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其学习程度形成更深认识。教师如果在各环节均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课堂氛围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已是当前高中物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在引进新课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问,引发其对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考,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其创设一个立体生动的情境,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以下场景:拿出空塑料瓶,将其上半部分切去,在切口处划定三个等分位置,在标记处打孔,固定三条等长的短绳,将短绳另一端绑在一起,再连到一根长绳上,装置做好后,在瓶子中装满水,当实验者手拿长绳一端甩动瓶子作垂直的圆周运动时,会不会有水洒出来?提出问题后,学生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通常都认为水肯定会洒出来,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见。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索,最终使学生在实验后得出结论,即水并没有洒出来。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思考:为什么水没有洒出来呢?其中隐含了什么物理现象?通过该方式,将本堂课的教学话题引出。此时,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之后,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激发,其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也随之提高。

2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育不应仅仅是对知识的讲解,而应该从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进行教育,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物理知识中发掘更多可用于教育的因素,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也要对其进行观念教育。例如,在讲授牛顿定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牛顿的生平经历,用牛顿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并不神秘,只是科学家对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现象的注意,寻找那些隐藏在现实中的真理,让生活中普通的“小事”变得不再普通。教师也可引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果,例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培养其爱国情怀,提高其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联系物理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从人文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物理课程注入更多活力,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发散思维,逐渐改变“物理课程枯燥乏味”的固有观念,将物理课堂建设成更加多元化的综合性课堂。

3科学开展实验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深度探究物理知识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参与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验证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掌握各类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教师应重点关注实验教学的开展,尤其是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更要科学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活动,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深度探究当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教师应重点关注物理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以“向心力”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组织开展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看物体在旋转平台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但物体始终不会被甩出圆台的现象,在此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物理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通过这一手段,切实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物理知探索的欲望。在此之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对圆台上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事实上,导致这一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即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支持力和重力出现了相互抵消的情况。当学生掌握了物理原理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物理原理进行实验验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下实验:用手拉着细绳的一端,让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什么力导致钢球始终都在做圆周运动?通过这一手段,引导学生对钢球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便可以得出拉力导致钢球做圆周运动的结论。随后物理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分析影响拉力大小的因素。事实上,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都可以验证出物体的向心力,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物理知识点深度学习的欲望,教师便必须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实验形式。通过这一手段,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使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提高物理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教师从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的差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自主提问、自主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物理课堂,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芝芬.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J].高考,2023(04):64-66.

[2]谢志辉.基于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插图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23(02):55-57.

[3]孟羽.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有效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3(0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