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用结合  凸显本质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算用结合  凸显本质丽

黄玲丽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317507     

《课程评价标准》中明确提出:“计算教学应注重与学习者的现实密切联系,让学生感悟到利用计算能够解答一些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既要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因此在计算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了算用结合,凸出本质,使学生在具体的计算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算”的需求,“用”算理去解决问题,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追本溯源,厘清目标

在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算用结合,首先要仔细认真地分析教材内容,全面掌握课堂教学目标,厘清目标,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的内容究竟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还是以计算为主,从而在课堂目标上把握算用结合的度。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的算理、算法,同时还需要学生能用本节课的算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例题通过创设“买书”的情景中引出“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需要,需要“用”笔算去解决问题,在“用”中理解算理,提炼出算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兼顾“算”与“用”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又需要把教学重点定位于“算”。只有这样追本溯源,厘清目标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实现算用结合,凸显出本质,让课堂增添生命活力。

二、课堂实践,知行合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既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利于算理理解的情境,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学习新的计算算理的需求,让学生“用”新的计算方法算理去解决问题,使算用结合有效地融为一体。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悬念、制造冲突、比赛等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将抽象的计算内容与具体的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情景中提练出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用"的需要,在“用”中优化算理,达到知行合一。

(一)课前:以用引算

1.创设故事情境,以情引算

在课始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把计算内容和故事有效地结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能有效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用”中引算。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创造了这样的情景: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分桃子,让小猴们食用,当天就拿了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而小猴们也很快的就吃完了。一个小猴埋怨:“8个桃子太少了,不够吃!”另一只小猴叫道:“明天多分一点!”第二天悟空又拿了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两个小猴一听后,拿了16个桃子再来分,非常高兴!当他们吃了以后,才发觉和昨天吃掉的数量一样多,没有多吃,所以他们很不满足地说:"明天再多分一点!"同学们,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一次,小猴们有没有多吃桃子呢?教师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悟,促使学生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引算。

2.设置冲突,以引算

从课始,老师就要按照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以旧引新,及时地将新问题展示在每个学生眼前,打破每个学生的认知平衡,从而引发了每个学生的认知矛盾,使课堂学习进入“愤”、“悱”求知状态中,达到以“悱”引算。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问时,我故意设置了含有新旧认识冲突的情境:169÷13和169÷1.3,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解答,第二题就遇到困难了,这时学生思考片刻,就会提出能否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根据什么原有知识把它转化过来的。通过设置这种冲突式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这种知识冲突而展开,以“悱”引算,。

3.设置比赛,以引算

课始我们就可以利用孩子好动、好胜的心里,积极组织全班开展数学活动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比赛一开始时就通过比较的方式拿出了二组口算题参加比赛:①48+200、367-300、②248+199、367-298。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就算出了正确答案,第二组的同学比较慢。于是,第二组题的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很不公正。因为第二组加、减的都不是整百数,所以计算的很慢。在学生们找到了速度慢的原因之后,顺势指导,揭示课题《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通过设置这样的比赛情境,有效的使学生在“竞”中引算。

(二)课中:算理优化,以用悟算

在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要将目标单纯限制于学生能否可以准确运算,同时还必须考察学生的计算是不是科学合理,是不是最优化的。而这些都需要学生掌握每一种方法的算理,只有在学生明白并优化自己算理的情况下,才能让计算教学更好地开展,才能让“算”“用”结合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可见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萌发优化的意识,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体验,让学生产生优化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优化,感悟优化的精髓。

1.对比反思,萌发优化的意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兴趣以及不同的潜能。这表明了学生面对着同一道题目、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常常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所以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不同的算法,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例如在教学“9和几的加法”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情境图,得出算式9+5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找到这个算式的答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想出的各种办法主要有:数数法:如从9后开始数5个,即10、11、12、13、14;凑十法:5分为1和4,9+1=10,10+4=14;分解法则:9分为4和5,5+5=10、10+4=14。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中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出的方法有好多种,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使学生通过对比反思,萌发优化的意识。

2.交流感悟,产生优化的需求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掌握了某种算法之后,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沟通的情境,多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互动沟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归纳、去领悟,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计算的过程和方法的灵活多样。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总结和归纳,竟得出了9种计算方法。这时老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去理解思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谈谈自己最喜欢哪种?最不喜欢哪种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去交流感悟,体验,说思路,使学生对算理更清楚,理解地更透彻,从而使学生产生优化的需求。

3.适时提炼,促进自主优化

当学生已经在独立思考中掌握了某种方法后,在数学活动中也已感受到了计算的多样性,就需要进行总结、比较、对计算方法加以优化,让其用自己的计算方法与他人的方法加以对比,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差异。这时进行适时提炼,自主优化将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72-49”的退位减法中,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后,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出最优的算法,这样适时提炼,学生就很自然地掌握了退位减法口算的最佳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优化。

4.归纳总结,感悟优化精髓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时指导,归纳总结,感悟优化的精髓,使其帮助学生主动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在课堂教学“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突然出现的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三比大小时,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式:①划圆比较;②划线图比较;③折纸比较;④化小数比较;⑤变分子比较;⑥变分母比较大小等。在这时老师把握机会,指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追问,自己认为用哪种方式比较大小合适,让学生在和同伴们的互动中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感悟优化精髓。

(三)课末:走进生活,以算促用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而化算为用就是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只有与生活结伴,才使封闭的知识积累过程变为开放,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选好素材,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拓宽渠道,使学生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用中深化算理,使其以算促用。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要追溯本源,厘清目标,确定算用结合的契机,课始要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以情引算,以理为主轴,架设主观与直观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明算理化多为优,让学生在用中深化算理,这样才能使算用结合绽放独特的魅力,学生才会享受到计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