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门诊中外伤缝合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外科门诊中外伤缝合的临床分析

袁永华

重庆市开州区义和镇卫生院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科门诊中针对外伤缝合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方法:将2022年1月到2023年4月因为外伤于同一医院门诊接受医疗干预的患者总共60例作为研究开展的全部观察对象,对于所有患者实施外伤缝合为主的治疗措施,对于其所接受治疗的干预效果进行统计。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患者为甲级愈合,2例患者属于乙级愈合,无丙级愈合。

结论:罹患严重外伤的患者于外科门诊接受外伤缝合干预可促进伤口愈合效果,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外科门诊;外伤缝合;创口愈合;安全性

创口在日常生活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情况,该情况由外部暴力撞击所造成的,是表皮层组织的解离,这使得皮肤丧失了保护内部脏器、组织免受外部病菌感染的关键功能,所以,在出现创口之后,需要注重干预。机体在创口发生之后于患处发生免疫作用,首先的阶段就是炎症反应,这是机体修复创口的表现,对于创口面积较大(达到3cm2)创口深度较深(达到0.5cm)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推荐患者于医院接受干预,针对这种情况若仅仅依靠机体的自我免疫进行干预,则会面临巨大的感染风险,严重影响愈合效果,增大瘢痕的发生风险。

伤口愈合有时被归类为甲级、乙级和丙级愈合,未感染、近似正常的伤口的简单愈合被定义为甲级愈合,随着创口愈合质量的降低,评价会从乙级达到丙级,愈合质量越低,则出现瘢痕的风险越大,对于较大创口需要重视医疗干预才可以提高愈合质量[1]。在医疗干预中,完善对于创口的消毒是基础的措施,但是创口受损组织依旧会长时间暴露在外,临床上认为,避免破开组织坏死,是促进创口愈合的有效措施,创口愈合多数情况下是规则、完整的、大部分未受到感染的,临床上多使用缝合技术对于创口部分进行“填补”。其目的在于恢复组织供血,提高破开组织成活率,作用原理类似于皮瓣缝合治疗,但是难度更小,对于提高治疗安全性、提高创口愈合效果可能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就在外科门诊中针对外伤缝合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总结。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2年1月到2023年4月因为外伤于同一医院门诊接受医疗干预的患者总共60例作为研究开展的全部观察对象,对于所有患者实施外伤缝合为主的治疗措施。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区间为(21-54)岁,其平均年龄为(43.21±3.23)岁。其患病时间范围为(0.7-2.1)h;外伤部分统计上:13例患者为面部、17例患者为上肢、19例患者为下肢,其余患者为躯干部位。患者伤口深度区间为(0.5-1.1)cm,平均伤口深度为(0.7±0.02)cm。

纳入指标:无骨骼损伤、凝血障碍、需截肢处理的情况。

排除指标:失访、全身存在多处创口、发生创口之前,其患处就存在创口的情况。

1.2方法

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对于患者创口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随后使用碘伏对伤口部位采取消毒处理;进行创口缝合之前,使用2%的利多卡因对其局部开展浸润麻醉处理,随后将创口中无法拯救的组织剔除,同时将创口中的异物进行排除,完整创口深度清洁之后,使用1500U 破伤风抗毒素对于患者完成静脉滴注,并且在手术中定时换药,随后使用缝合线、针头对于创口进行缝合,要求缝合之后不会留下创面空隙组织,于手术结束之后,每隔1h进行一次换药处理,必要情况下可于创面处使用抗生素进行干预,在治疗的10-14d可进行拆线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 创口愈合情况

针对患者创口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等级进行判断;甲级愈合是指患者创口完全愈合,且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拆线;乙级愈合是指患者愈合效果存在,但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拆线处理,或者存在红肿等情况,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以便于创口愈合;丙级愈合是指患者创口需要手术引流的情况。统计甲级愈合人数占比。

1.3.2 安全性统计

就患者中出现感染、红肿、剧烈疼痛、愈合不良等情况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创口愈合情况统计

60例患者中,为甲级愈合人数占比最多,其次为乙级,患者中无丙级愈合的情况出现。(表1)

表1 创口愈合情况统计

愈合等级

人数占比(n=60)

甲级

96.67(58/60)

乙级

3.33(2/60)

丙级

0.00

2.2 安全性统计

60例患者中,一共有5例患者时候被发现存在异常,有两例患者为感染,均为躯干部位感染;有1例患者为红肿,为上肢;其余患者为下肢感染,为愈合不良,总共占比为8.33。

3 讨论

创口是原发愈合的最佳范例,如果该伤口在伤口愈合过程因感染、脱垂、缺氧或免疫功能障碍而中断,则开始继发愈合阶段。在二次愈合过程中,新组织上将会形成造粒组织和上皮化,这些类型的伤口更容易受到感染和愈合不良[2]。在创口缝合之后,患者创口愈合面临着处理手术侵入性创伤、原来创口的两个阶段,这一段时间内使得愈合的进展更慢,但是缝合手术本身会对于创口遍布的坏死组织、病菌等进行彻底清除,这些因素在后续创口愈合中会发挥正面作用。研究结果显示60例接受清创创口缝合的患者中,58例患者的创口愈合效果显示为甲级,且发生风险事件的人数占比为8.33,提示外伤缝合技术对于创口患者而言,兼具安全性、治疗作用。

外伤缝合对于创口愈合起促进作用可从消毒等方面进行分析,消毒是外伤缝合的基础工作,进行外伤缝合之前,医生会使用碘伏消毒液对于创口进行彻底的覆盖,这有助于在短时间为患处阻挡外界的病菌侵入,并杀死覆盖在创口上面的病菌、病毒等。进行消毒之后的工作就是清创,清创是将创口中坏死部位、异物剔除,该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消毒工作的影响,同时也使得创口的愈合的基础条件达到了,这是外伤缝合开展的基础[3]。缝合可以尽快使得创口组织中未坏死的组织处于无菌、供血正常的环境中正常发挥作用,包括血管、皮下组织等,使得表皮对于内部组织的保护功能重新恢复,为创口尽快愈合提供基础条件,这些特点可能是患者愈合效果良好、风险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树同.外科门诊中外伤缝合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6):0077-0080.

[2]王燕生.外科门诊中外伤缝合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5):88-89.

[3]周晔.门诊清创缝合术后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8,7(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