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依托劳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农村小学依托劳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

姚文义

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中心小学  2537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在目标设置不明确、内容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提高农村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能力;方法

引言:农村教育是教育事业的短板,农村小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足以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依托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劳动教育目标设置不明确

一些学校虽然将劳动教育列入课程体系,但目标内涵界定不清,缺乏对学生应该培养哪些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明确要求。更有些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塑造。有的学校照搬高年级劳动教育内容,未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导致目标设置过高或过低。也有学校未能将劳动教育目标与其他学科目标有机融合,使劳动教育目标孤立存在。

(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化

不少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一是内容单薄,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如插花、手工编织等,缺乏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二是形式单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即使开展实践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此外,劳动教育内容与当地的地域环境、经济产业特点脱节。农村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家务劳动等劳动形式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一些地区盲目照搬城市劳动教育内容,离农村生活实际较远。

同时,劳动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大都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的模式上。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颖劳动项目,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当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存在一定脱节。

(三)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总体上较为单薄和素质参差。一方面,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多依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教师往往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把握不足。另一方面,现有劳动教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大多来自培训经历有限的普通教师,缺乏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专业训练。除师资数量和素质问题外,农村地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也较差。

二、农村小学依托劳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明确劳动教育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导向

要发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首先必须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这些目标不应流于抽象,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等实践能力。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将目标设定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对劳动的兴趣;中高年级则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劳动能力和科学劳动理念等。这些目标的设定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相适应,要体现连续性、系统性,各年级、各阶段之间要相互衔接、递进发展。同时,劳动教育目标还应贯穿于各学科之中,与其他课程目标相互融合,协同发力。

总之,只有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根本目标,劳动教育才能行之有效,不至于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增强教育实效性

农村小学要让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必须充分融入当地农村社会的劳动特色。比如将农业劳动纳入教育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种植、施肥、收获等基本农活技能,在田间地头动手实践,培养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家务劳动、手工劳动同样不可或缺。孩子们应当学习一些日常家务如整理房间、洗涤衣物等,树立劳动价值观;也要掌握编织蓑衣、制作土陶等当地手工艺技艺,延续传统文化底蕴。通过亲身实践这些农村常见劳动,既能使劳动教育贴近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形式上,理论授课固然重要,但真正见证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乐趣才是关键。我们可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一项项劳动实践活动,如学习插秧、做手工饰品等。在实践中了解劳动知识、体会劳动乐趣。教师则扮演引路人角色,启发学生思考、总结经验。如此实践性强、手脑并用的教育模式,必将事半功倍。除了传统农村劳动外,劳动教育内容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体现现代性。比如学习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农业新技术、家务自动化技术等,培养学生创新劳动意识及未来就业能力。再或在课程中加入电脑操作等现代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师资队伍是关键,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因此,必须重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是要配足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的编制,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技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除了教师本身的培养外,学校还应引进劳动教育专家提供指导,为师资队伍建设把好方向。可以聘请高校专家或企业实践能手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交流。同时也要为优秀劳动教育人才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可持续的专业化成长平台,增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只有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娴熟、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生的最终产品,忽视了劳动过程本身的价值。因此,农村小学应当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考核。可以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合作精神等纳入评价指标,而非仅仅评价劳动成果的质量。其次,要坚持评价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持续跟踪评价,而非一锤子买卖式的总结评价。再次,评价主体也可以多元化,不仅仅由教师评价,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学校还应当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其持续改进和发展。只有真正重视评价机制的完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

结束语:

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农村教育实际,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努力提高农村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劳动教育的加强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胡永刚.新时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载体[J].教学与管理,2023(23):18-20.

[2]陈惠.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罗汉果种植”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17):83-86.

[3]刘绅.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提升的研究[D].广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