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模式下学前教育举措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下学前教育举措分析

刘易

青岛海湾实业幼儿园  266000

摘要:3-6岁是幼儿自身能力、习惯、意识观念等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成长阶段中,家长与幼儿园教师都承担着辅导幼儿、教育幼儿的重要责任与义务。然而在以往教育实践中,大部分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活动都是相对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性的教育体系,导致幼儿所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步性,对幼儿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高效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领域相对更加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积极地、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起有关学前教育的联系,进而促成幼儿园家园共育结构的形成,使其能发挥出积极意义辅助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家长;家园共育

一、家园合作共育的意义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家庭、幼儿园是支持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微观系统。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从一出生就置身其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和影响,它贯穿于人一生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是进行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保教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二)家园合作共育的意义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①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首先,通过家园合作,家长和教师能够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去,能够亲身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繁重和艰辛,清楚认识教师工作的复杂、细致,从而学会宽容教师,体谅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就是特别重视家长的主动参与与教师合作共育,有效地提高了学前教育的质量,结果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班”。②家园合作共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微观系统,根据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中间系统,中间系统各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幼儿来说,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幼儿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系统,家园合作、协调一致的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园合作将使幼儿来自幼儿园和家庭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家园合作能够提高儿童的体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萌发儿童的创造性,能够提升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家园合作共育,加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我的学前教育理想就是实现真正家园合作共育的学前教育。

二、家校合作共育模式下学前教育举措分析

(一)提高家长教育方式专业性

家长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教育角色,其承担着在家庭中教育幼儿的重要职责,对幼儿思想啟蒙、习惯养成等活动起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作用。然而由于多数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往往难以凭借科学方法对幼儿的成长实践提供积极的辅助作用,导致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通过幼儿园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家长能在与教师的配合下得到教师专业性知识的帮助,以此掌握更加科学的学前教育方法,并应用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去,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更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例如在对幼儿开展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常常难以有效地督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甚至在一些较为强硬的要求下容易导致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出现物极必反的教育效果。通过教师与家长及时地建立家校共育教育结构,即能使家长认识到以往自身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专业性指导下在家庭中利用鼓励、启发等方式促使幼儿形成健康行为实践的积极性,进而使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得以保持健康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提高教师教育模式时效性

启蒙教育是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促使幼儿更系统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教育内容。然而由于3-6岁幼儿正处于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的年龄阶段,因此在接受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实际成效。针对这一现状,需要教师通过吸引幼儿的兴趣以驱动幼儿更加专注地参与启蒙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幼儿园教师能在与家长的沟通关系下及时地了解到幼儿近期内关注的事物、喜爱的内容,进而将其融入启蒙教育内容之中,以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幼儿的接受教育兴趣。例如在幼儿的识数启蒙教育中,笔者即将在家校共育结构中向家长了解到的幼儿近期喜爱的动画内容、食物内容融入了启蒙知识之中。通过将识数内容中教育资源置换为幼儿喜爱的动画角色、水果等事物,幼儿能在对喜爱事物的兴趣驱动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接受教师的引导,进而更加快速地掌握识数知识,实现了理解效率的提高。通过家校合作关系的构建,幼儿园教师能及时地从家长端掌握幼儿的兴趣需求,进而具有时效性地更新教学创新方向,为启蒙教育效率提供保障。

(三)提高学前教育环境整体性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角色,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沟通,二者对幼儿的教育内容常常难以同步,这使幼儿身处于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难以得到更高效率的发展。在教师主动与家长协调建立的家校共育教育结构下,幼儿教师能与家长针对学前教育的内容进行协调,进而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与学前教育内容达成一致,形成一个幼儿园与家庭整体性的教育结构,使幼儿在双端口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更深刻的影响,得到成长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幼儿德育中,幼儿园教师即可将幼儿园中开展的德育内容与进度与家长进行共享,以此使家长能在家庭生活中落实学前教育中的德育内容。通过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与家庭中家长所进行的整体性德育,幼儿能对德育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并在两个环境中教育角色的行为影响下更快速地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行为观念,实现德育价值的落实。

三、结论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教育角色,皆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义务。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实践不应该是彼此孤立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家长建立起良性的沟通关系,以此促成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性教育体系,构成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为了更有效地应用家园共育模式辅助幼儿的成长,教师应该对家园共育模式的实际落实意义展开探究,以此使家园共育模式的开展更具方向性。

参考文献:

[1]史伟伟.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好家长,2022(07).

[2]唐碧清.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小作家选刊,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