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1

“双减”背景下“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荻

盐边县永兴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要积极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又要减轻教师和家长的负担。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基于“生活即教育”理论,重点分析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对初中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减;生活即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全面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总量以及课后学习时长,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感受生活的魅力,并将语文知识与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譬如,在学习《济南的春天》时,教师便可以根据老舍先生在文中对阳光、雪景、城市风貌的描绘,利用互联网下载一些关于济南冬天的图片、视频,并向学生们展示,以此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济南的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教师在对这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便可以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冬天的记忆。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积极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真正将生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素材。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地点从教室向社会转变,引导学生们有意识的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譬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们在学习小组内部分享自己故乡的风景以及童年趣事,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小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加强对语文素材的积累,有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设计多样性的作业,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要积极提升课后作业的质量。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时,要严格把握课后作业的量,减少一些重复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课程教育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情境,科学合理地设计多样性的作业。譬如,教师可以参考教学内容,设置多样性的作业安排,如基础知识作业、口语表达作业、作文作业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求的作业类型,让学生们在课后进行查漏补缺,有效提升自己学习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坚持“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积极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模式和方式,将语文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作业负担,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新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3):52.

[2]刘彧.陶行知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9, 4(19):6.

[3]周玉彩.为有源头活水来--谈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4, 000(010):15-15.

[4]张晓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2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