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非体育院部“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多路径践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普通高校非体育院部“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多路径践行研究

齐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和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与体育文化融合的好,小的方面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递社会正能量;思政教育与体育文化协同发展,大的方面能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体育+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不仅仅是体育任课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高校辅导员需要研究的课题,以辅导员视角进一步发掘“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可行性、连续性、实效性、全过程性。

关键词:体育;思政;育人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广泛开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方法、资源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网络上言论与内容存在泛滥性与不可控性,这给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强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了正确意识形态的建立。经调查,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滑坡、动摇等情况,存在功利化、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也应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其它维度,切实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有效改变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应该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人,身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线,更应紧抓育人时机,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丰富思政育人模式,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模式单一

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多为主题班会、主题宣讲等,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模式不仅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还存在对学生吸引力不够的问题。在当代网络浪潮的影响下,多元文化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脑海,传统单一的学习模式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高校辅导员应创新教育模式,化别动为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这样的探索对于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协同性

体育育人和思政教育二者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和培养新时代人才,二者融合的好,理论与实践就能高度结合,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互相配合的问题”2。推动体育活动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梳理两者的特点、规律等,结合学生所需,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体育+思政”的创新育人模式,从而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切实保证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高效运行。

(二)“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近年来学院积极打造体育嘉年华系列活动,在活动设计中融入思政学习内容,不仅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还营造了浓厚的思政学习氛围。“体育+思政”育人模式不能将体育和思政分开来看,在体育活动设计中融入竞答、观影等环节开展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此丰富“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教育内涵和育人的实效性。

(三)“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可推广性

“体育+思政”育人模式不再是填鸭式灌输教育,而是充满趣味的实践性教育,方便开展和组织。大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被动方,而是学习主动方,这种模式极具推广的意义。大学生在“体育+思政”育人模式下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等重大理论知识,加深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多路径践行研究

(一)班级层面可组织的体育活动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团队拓展、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协调,增强集体凝聚力。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观念,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成长。

(二)年级层面可组织的体育活动

年级组织的体育活动重点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通过定期举办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规则、尊重裁判、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年级之间的比赛和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院层面可组织的体育活动

学院组织的体育活动可以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和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可以开设瑜伽课程、舞蹈课程等女性学生较多的项目;可以开设篮球、足球等男性学生较多的项目;还可以开设棋类、桥牌等智力竞技项目。通过这些特色项目的开设和组织,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综合素质。同时,学院还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多路径研究对于非体育院部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体育活动组织,可以有效地将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重要素质。这些素质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多路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2022-10-26 (001).

【2】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新长征 (党建版),2021,No. 702 (03):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