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描述模型的建立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5
/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描述模型的建立思路

杨 梅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三中学 62086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单元整体设计理念,核心是重新建立学习内容的描述模型,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打通和共振。具体实施上,首先要精准概括各个目标题所涉及的学习内容,然后绘制思维导图,接着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剪辑、优化重组,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思维素养的双改造、双升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概括;思维导图;逻辑关系;重新剪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越来越成为改革的共识。传统的以一课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客观上存在着“盲人摸象”式的盲点和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本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讲大道理,说空话的感觉,如果再加上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以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条块式的学习内容更让学生难以分清各学习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产生这门课的学习主要靠机械记忆的错误认知,势必加重对该课程的厌学情绪。因此,单元整体设计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单元整体设计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得并不广泛,有必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进行探讨,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好地开展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化繁为简,精准概括学习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段落较多,容易给学生造成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感觉,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化繁为简,把单元中每个目标题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为例,“中华文化根”这个目标题下的学习内容,共有6段正文,细读之后,可以分别概括为中华文化的产生、内涵、特点、价值、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怎样坚定文化自信6个方面。又比如“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这个目标题下,也有6段正文的学习内容,可以概括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绿色发展的价值、绿色发展的方针和方式、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4个方面。通过化繁为简,精准概括,相当于对河流各末端支流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收集整理,为最终整条河流的汇总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枝散叶,科学绘制思维导图

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复杂冗长,光是用概括的方法,只能做到如盲人摸象中其中一个摸到象牙的盲人那样,最多数清楚象牙的数量,掉入大象其实是若干根像玉一样润泽的长棍的误区。因此,在概括出目标题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进一步绘制思维导图,将概括出的内容进行有机串联。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通过运用一些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思维导图一般有圆图、泡泡图、树图、括号图、桥图、流程图等几种,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用到较多的是树图。树图,顾名思义,就像一棵树一样,分为树根、主干、枝干、枝杈和树叶,树根就是主题,主干就是关于这个主题的一级分类,枝干是二级分类,枝杈是三级分类,而树叶就是三级分类里面的具体内容描述。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每一单元都包含两课,相当于一条树根上长出了两条主干,在自然界,这样的树称之为“鸳鸯树”,同理,这样的教学单元绘制出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称之为“鸳鸯树图”。

在《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中,“文明与家园”这个单元标题是根,“守望精神家园”“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课标题是两条主干,“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两个框标题是“守望精神家园”的枝干,“正视发展挑战”“共筑生命家园”两个框标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枝干,“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是“延续文化血脉”的枝杈,……以此类推,中华文化的产生、内涵、特点、价值、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中华文化根”这个枝杈上长出的树叶。绘制完“树叶”,整个思维导图就完成了。

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整个教学单元的全貌,下一步,教师要思考的就该是为什么树根上会长出这样的主干、枝干、枝杈和树叶的问题?即树叶与树叶、树叶与枝杈;枝杈与枝杈,枝杈与枝干;枝干与枝干,枝干与主干;主干与主干,主干与树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如何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记忆、提升分析能力的重要问题。

三、由叶到根,全面厘清逻辑关系

(一)厘清树叶与树叶、树叶与枝杈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高扬民族精神”这根枝杈为例,通过对枝杈上树叶的化繁为简之后,我们知道,组成这根枝杈的树叶主要有3片,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总结起来,这3片树叶所代表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3个我们通常认识一件事物的3个先后步骤,“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对应“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对应“为什么”,“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对应“怎么做”。以此类推,“文明与单元”所涉及到的其他概念性的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构筑中国价值”,都可以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3片树叶。

认识到3片树叶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它们与“高扬民族精神”这根枝杈之间的逻辑关系,这3片树叶显然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构成了“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属性,以后提到“高扬民族精神”,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该怎样高扬民族精神三个问题。

(二)厘清枝杈与枝杈,枝杈与枝干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凝聚价值追求”这根枝干为例,它分为“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两根枝杈,这两根枝杈与枝干之间包含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先来分析两根枝杈——民族精神与中国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精神”与“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像汽油和方向盘的关系,汽油为汽车提供动力,没有动力,汽车就走不了,但汽车一旦动起来,是走康庄大道,还是走旁门左道,汽油提供的动力控制不了,这个时候,只有方向盘才能够决定。“精神”就是汽油,为民族发展提供动力,“价值观”就是方向盘,为民族发展指明方向,光有“精神”,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发愤图强地干伤天害理之事的情形,比如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民族精神没得说,绝对高扬,但价值观扭曲,以侵略他国、侵吞他国资源为目的和方向,结果对世界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当然,中华民族精神中因为具有了“爱好和平”这一精神属性,确保了汽车不会故意撞人,相当于在方向盘上安装了智能纠错系统。

厘清了“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两根枝杈的逻辑关系,那么它们二则与“凝聚价值追求”这根枝干的逻辑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很简单了,既然精神是汽油,价值观是方向盘,那么“凝聚价值追求”就是汽油加方向盘的结合体——汽车,而且是拥有辨别正确路线功能的智能汽车,“凝聚”需要“精神”提供动力,“价值追求”有耐“价值观”锚定航向。

(三)厘清枝干与枝干,枝干与主干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守望精神家园”这根主干为例,它分为“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两根枝干,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先厘清“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两根枝干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意识到,“延续文化血脉”与“凝聚价值追求”之间,存在着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只有文化血脉得到延续,价值追求才可能凝聚,因为文化血脉决定了精神属性,精神属性决定了价值追求。

再来看“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这两根枝干与“守望精神家园”这根主干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明显,“延续”就意味着“守望”,“凝聚”则意味着团结,“家园”则从来都具有团结精神的象征意义,所以“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是“守望精神家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文化血脉得到延续、价值追求得到凝聚,精神家园才能守望得住。

(四)厘清主干与主干,主干与树根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文明与家园”为例,这条树根长出了“守望精神家园”与“建设美丽中国”两条主干,老规矩,我们先来厘清“守望精神家园”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条主干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设美丽家园”是一项浩大工程,我们知道,一项工程要上马,具有规划设计方案是前提,而决定规划设计方案的是你的设计理念,很明显,在这里,“守望精神家园”就是“建设美丽家园”的设计理念,所以二则同样是一组前因后果的关系。

而“文明与家园”这条树根,包含着文明、家园两个课题,文明和家园当然分别对应着“守望精神家园”“建设美丽中国”这两条主干,所以“守望精神家园”与“建设美丽中国”共同构成“文明与家园”的内在属性。

(五)厘清树根中两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为之前已经厘清了树叶与树叶、树叶与枝杈;枝杈与枝杈,枝杈与枝干;枝干与枝干,枝干与主干;主干与主干,主干与树根之间的逻辑关系,到了要厘清树根两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时候,其实已经不需要再专门厘清了,因为到此时,已经水到渠成了。“文明”与“家园”作为树根的两个主题,同样存在一个因果关系,只有高度文明的国度才能建成一个美丽的家园,建成一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没有文明打地基,美丽家园终究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当我们厘清了前面各学习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对文明与家园这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更加自觉。

教师厘清了上述各学习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可以把这些逻辑关系标注在思维导图上,便于查阅。

四、重新剪辑,无缝切换课程内容

通过化繁为简概括学习内容、开枝散叶绘制思维导图、由叶到根厘清各学习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教师对一个单元全部的学习内容就建立起了一套全方位、简练而系统的描述模型。通过建立模型,一个单元所包含的课程成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再像以往那样相互隔离。教师在进行单元授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己动手、动脑,建立起这样一个单元学习描述模型,既让学生对单元课程有了一个全局性的理解,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在教学上起到了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这套模型,教师和学生都对一个单元的课程有了全局性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打破以往单元内一个课程讲完,再接下去讲另一个课程的藩篱,可以对单元内所有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剪辑,授课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可以进行切换,使单元教学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教学整体。比如在《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中,讲到第五课“构筑中国价值”的时候,就可以将第六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切换进去,因为“构筑中国价值”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包含有和谐这一主题,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涉及的教学主题密切相关,正因为我们坚持和谐的价值取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和谐价值观的具体表现。通过切换,两个学习主题在这里产生了共振,也将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五、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整体设计教学,关键在于通过有效手段,厘清各学习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根据逻辑关系,将学习内容重新剪辑,实现跨课程教学的有机串联、无缝切换,最终促成学习内容的整体吸收、超效吸收,达到在整体设计教学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多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思考——以九年级“富强与创新”单元为例[J].科教文汇,2019(8).

[2]何丽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