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研究

刘鹏 张志斌 彭彦才 席俊峰 郝登荣 李伟伟* 榆林市第一医院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目的:分析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该研究总共纳入58例实验对象,均是2021.07月至2023.07月到医院诊治的前纵膈肿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经侧胸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共29例)与试验组(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共29例)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较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疼痛评分更低,拔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短(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用于前纵膈肿瘤的效果良好,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纵膈肿瘤;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

纵膈肿瘤在临床较为常见,是指在纵膈内生长的肿瘤,根据病灶部位不同,临床将其划分为前纵膈肿瘤、中纵膈肿瘤、后纵膈肿瘤[1]。对于前纵膈肿瘤,临床主张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但不同入路方式取得的疗效存在差异。鉴于此,该研究主要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用于前纵膈肿瘤的治疗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将前纵膈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研究时段为2021.07-2023.07,总共有5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29例。试验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区间范围在32岁至68岁,平均(50.34±6.11)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范围在33岁-68岁,平均(50.44±6.13)岁。对比两组的各项信息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试验组展开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协助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完成麻醉处理后找准并标记剑突下正中部位,沿着该部位纵向做一个手术切口,切口长度大约为20mm,分离腹直肌鞘,置入10mm的Trocar,插入胸腔镜,并输注适量的二氧化碳以建立气腹,注意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随后沿着两侧锁骨正中线肋缘下方做切口,切口长度大约为5mm,将其作为操作孔,插入5mmTrocar、超声刀和抓钳。轻轻牵开双侧肺组织,彻底暴露膈神经、静脉、心包之间的组织,使用超声刀仔细切开纵膈胸膜,根据纵膈胸膜走向切除前纵膈脂肪,切断胸腺静脉,并将胸腺组织及周围脂肪完整切除,沿着剑突下切口取出病变组织,留置引流管,关闭胸腔,缝合手术切口。

对照组实施经侧胸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引导患者维持健侧卧姿势,做好麻醉出后后沿着第5肋间腋中线做一个长度大约为10mm的手术切口,放置10mm的Trocar;沿着第3肋间腋前线做一个长度大约为25mm切口作为操作孔,置入切口保护套,进行单肺通气。使用超声刀沿着右侧神经方向切开患者的胸膜,直至右侧动脉方可停止,仔细分离脂肪,切开右乳血管,确保右侧胸腺上极彻底暴露在操刀医师的视野内,沿着腹部方向牵引上极脂肪,并沿着左侧方向推拉,确保其抵达胸腺左上极,分离胸腺左上极与周围脂肪组织后切除胸腺和脂肪,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2)疼痛:术后24h,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痛感,总计0~10分,分数越高代表痛感越强烈。

(3)并发症:包括肺膨胀不良、切口脂肪液化和胸腔积液。

1.4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5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t验证;计数资料用(%)表示,x2验证;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及疼痛程度

在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24h疼痛评分上,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1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及疼痛程度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拔管时间(天)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

术后24h疼痛评分(分)

试验组

29

118.46±5.92

1.23±0.11

17.35±2.64

3.12±0.25

对照组

29

201.57±10.35

1.58±0.34

20.57±3.46

5.64±0.33

t

-

37.536

5.274

3.984

32.77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评价两组的并发症

从表2的结果能看出,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不大(P>0.05)。

2对比分析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组别

例数

肺膨胀不良

切口脂肪液化

胸腔积液

总发生率(%)

试验组

29

0

1

1

2(6.90)

对照组

29

2

2

1

4(17.24)

x2

-

-

-

-

0.744

P

-

-

-

-

0.389

3 讨论

前纵膈肿瘤属于一种胸部肿瘤,主要是由于遗传、长期接触化学或物理致癌因子、机械外伤因素等所致,临床上表现为胸痛、咳嗽等症状,部分伴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感染等,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故加强临床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前纵膈肿瘤的常用术式,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痛感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其通过切除肿瘤病灶来改善临床症状,阻止病情恶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侧胸入路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的常用入路方法,但容易损伤肋间神经和肌肉组织,加剧术后疼痛程度,不利于术后恢复[2]。经剑突下入路是一种新的入路方式,其经过剑突下切口进入前纵膈,完整切除胸腺及周围组织的同时,能有效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及肌肉组织,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利于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加快术后恢复速度[3]。该研究发现,试验组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后,其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这充分证实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前纵膈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前纵膈肿瘤患者,实施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的效果良好,有利于优化围手术期指标,减轻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尉腊革.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04):606-608.

[2]洪大碰.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切除术在前纵隔肿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33):39-43.

[3]李鸣.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切除术在前纵隔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辽宁医学杂志,2022,36(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