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病灶切除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该研究总共纳入58例实验对象,均是2021.07月至2023.07月到医院诊治的前纵膈肿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侧胸胸腔病灶切除治疗,共29例)与试验组(胸腔病灶切除治疗,共29例)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较于对照组,其中出血量及术后24h疼痛评分更低,拔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短(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病灶切除用于前纵膈肿瘤的效果良好,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前纵膈肿瘤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 围手术期指标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胸腔胸腺瘤切除采取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84例胸腺瘤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6月-2021年06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2例(行经侧胸治疗)和观察组42例(行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胸腺瘤患者胸腔切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胸腔镜切除术 胸腺瘤 经剑突下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例胸腔胸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94±13.37)岁。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胸腺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12例、胸腺癌1例、畸胎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16例。观察手术路径的安全性及野显露情况;记录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胸腺完整切除,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合并有肺楔形切除2例,合并心包部分切除2例。手术路径安全,暴露良好,中胸腺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完整显示左右两侧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前方胸骨、后方心包及左侧无名静脉、上方甲状腺极等胸腺毗邻结构。术后引流量(429.24±308.34)mL;引流时间(3.61±1.56)d;住院时间(5.88±3.43)d;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1.82±0.68)分。围期无死亡病例,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机械通气、药物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补钠后痊愈。结论胸腔胸腺切除的解剖路径暴露良好,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更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

  • 标签: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剑突下 胸腺 解剖学 微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胸腺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胸腔与侧胸胸腔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80例胸腺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 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侧胸胸腔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胸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期指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在胸腺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胸腔治疗,临床效果较侧胸胸腔治疗更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 胸腺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截石位及侧卧位肋间胸腔前纵隔肿物切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胸腔前纵隔肿物切除患者7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侧卧位肋间胸腔治疗的对照组(37例)与截石位治疗的观察组(37例),观察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及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截石位胸腔前纵隔肿物切除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好且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侧卧位肋间治疗,值得借鉴。

  • 标签: 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 侧卧位经肋间入路 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缘“三孔式”胸腔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胸外科收治的42例前纵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6(46.8±10.7)岁。所有患者采用肋缘“三孔式”胸腔前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胸或延长手术切口长度患者。4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全组手术时间为(90±13.6)min,中出血量为(29±10.9)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为(1.5±0.6)d,肿瘤最大直径(2.96±1.38)cm,住院时间为(8.6±1.2)d。结论:肋缘“三孔式”能获得与正中开胸同样的手术视野,而且能彻底清除胸腺周围脂肪,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前纵膈肿瘤的切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 胸腔镜 前纵膈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腔前纵隔肿瘤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前纵隔肿瘤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n=28)与治疗组(n=28),参照组采取胸壁胸腔治疗,治疗组给予胸腔切除治疗,对比分析两种式临床效果。结果:与参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相比,治疗组明显较短,两组中出血量、疼痛评分相比,治疗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7%、3.57%,治疗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纵隔肿瘤患者实施胸腔切除治疗,手术时间较短,中出血量较少,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剑突下胸腔镜切除术 临床效果 前纵隔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S-VATS)胸腺扩大切除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行S-VATS胸腺扩大切除患者6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VATS胸腺扩大切除,无中转开胸,R0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75.50±67.78)min,中出血为(40.83±31.37)mL,术后引流时间为(7.17±3.55)d,术后引流总量为(1 781.67±1 293.53)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67±6.35)d,总住院时间为(19.67±5.65)d。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12±0.48)分。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为1级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3/6),无3~5级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S-VATS胸腺扩大切除安全有效,手术视野良好,可同时进行双侧胸腔手术,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胸腺 外科手术 胸腔镜 剑突 手术后并发症 失血,手术 疼痛,手术后 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口和肋间切口两种不同手术胸腔(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118例,男67例,女51例。根据切口不同分为两组:切口组45例,男25例,女20例;肋间切口组73例,男42例,女31例。切口组应用切口加肋弓切口以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式;肋间切口组应用传统胸壁肋间隙切口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比例、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切口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转开胸例数、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肋间切口组(P<0.05)。结论切口加肋弓切口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式较肋间切口式VATS切除前纵隔肿瘤的手术时间短,中出血量少,无中转开胸,操作更简单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康复快速。

  • 标签: 纵隔肿瘤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切口 经肋间切口 视觉模拟评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及腹腔胆囊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2月至8月实施的24例脐及腹腔胆囊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皆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脐及腹腔胆囊切除较三孔及单孔手术方式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 简介:摘要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切口胸腔全胸腺切除治疗9例胸腺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4~83岁,平均(54.8±15.2)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了解胸腺肿物与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术前均未行肿物穿刺活检。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加用肋间切口和中转开胸。术后无迟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胸腔或纵隔积气、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全组随访1~12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及特殊不适,疗效满意。切口胸腔全胸腺切除治疗胸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肋间单孔胸腔胸腺切除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全胸腺切除治疗的308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术前均影像学临床诊断为胸腺上皮性肿瘤,临床分期MasaokaⅠ-Ⅱ期,不合并肌无力症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下单孔胸腔胸腺切除组(组)和肋间单孔胸腔胸腺切除组(肋间组),其中组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32~80岁,平均(58.0±11.8)岁;肋间组231例,男114例,女117例,年龄25~78岁,平均(54.8±11.4)岁。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匹配,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短期和长期疼痛指标。结果全组无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胸腺切除,无中转开胸。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62对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肺功能、合并症、病灶直径、病理类型、Masaoka分期、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额外追加镇痛次数、术后疼痛持续时间≥3个月的患者比例均低于肋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组患者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其他均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剑下单孔胸腔全胸腺切除安全可行。相比肋间而言,具有不损伤肋间神经、术后疼痛(短期和长期)更轻的优势。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剑突下 胸腺切除术 倾向性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胸腔食管切除。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胸腔的手术切口十分重要,正确的切口是手术顺利的关键。

  • 标签: 胸腔镜食管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肋缘与右侧肋间隙胸腔(VATS)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非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我科实施的胸腔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非胸腺瘤MG患者230例,根据手术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肋缘(肋缘组102例)和右侧肋间隙(右侧肋间隙组128例)。结果肋缘组患者中出血量[(30.3±25.2)ml和(45.1±30.6)ml,t=-3.935,P=0.003]和术后引流量[(178.6±90.5)ml和(205.4±87.6)ml,t=-2.27,P=0.024]较右侧肋间隙组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更轻[NRS评分:(3.1±1.0)分和(4.6±1.5)分,t=-8.677,P=0.001]。观察孔愈合不良率肋缘组低于右侧肋间隙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102和7/128,χ2=2.200,P=0.138)。完全缓解率(29.6%和32.4%,χ2=0.196,P=0.658)和术后总有效率(85.7%和84.7%,χ2=0.044,P=0.834),肋缘组和右肋间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肋缘胸腔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M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该式具有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加适合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MG患者。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胸腔纵隔肿瘤切除。方法对患者使用腔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论中应注意辨认重要的解剖标志,如认清楚上腔静脉、无名血管、膈神经、主动脉弓等标志,不得损伤。避免不必要的大出血。

  • 标签: 胸腔镜 纵隔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中全电视胸腔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胸腺扩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正中全电视胸腔胸腺扩大切除28例,19例合并有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观察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近期效果。结果28例手术均以正中VATS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术后恢复顺利。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7例术后重症肌无力完全缓解,12例术后重症肌无力明显改善,溴吡斯的明减量。出院后电话、门诊随访3-18月,未见复发、重症肌无力控制良好。结论正中胸腔手术扩大切除胸腺瘤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 标签: 正中入路 胸腔镜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气胸联合肋缘小切口与右侧胸腔胸腔辅助胸腺切除的手术特点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实施的胸腔辅助胸腺扩大切除手术251例(包括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胸腺囊肿以及前纵隔占位病变),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气胸联合肋缘(人工气胸组165例)和右侧胸腔(右侧胸腔组86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持续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均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右侧胸腔组相比,人工气胸组手术持续时间[(108.6±45.2)min和(127.6±42.1)min,t=-3.628,P=0.000],中出血量[(37.9±131.7)ml和(107.4±284.8)ml,t=-8.215,P=0.000],术后引流量[(379.0±285.5)ml和(646.6±373.34)ml,t=-6.277,P=0.000]和引流管留置时间[(2.2±1.0)d和(3.1±1.0)d,t=-7.275,P=0.000)]均明显减少,但在膈神经损伤(1/165例比0/86例,P=1.000),肌无力危象(3/89例比2/66例,χ2=0.014,P=0.906),手术中转开胸(3/165例比2/86例,P=1.000)的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气胸联合肋缘小切口胸腔辅助胸腺切除手术显露好,安全性高。该式具有创伤更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适用于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患者。

  • 标签: 胸腔镜 胸腺切除术 气胸人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