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王克勤

长子县石哲联校046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被赋予了德育核心功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及法治素养的有效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建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道德;法治课程;策略

引言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教师关系密切的学生在课堂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犹豫不决,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更好。按照新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生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带动学生健康发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反馈会给教师带来动力,激发他们作为教师的信心。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成效。对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之与新课改要求相契合。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乏味

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过小,其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时常会出现没有耐心、专注力不够的情况,学习习惯相对来说并不良好。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小学道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并没有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同时在编写教学设计的时候,多以课本为主,导致道法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道法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点进行结合,没有认清实例在教学活动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以及教材中为数不多的个案,了解到比较浅显的理论知识,不仅无法达到道法课程对于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无法将学生已有的错误认知进行转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也无法得到改善。

1.2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从现阶段的小学道法课堂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依然是按照传统的上课模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性问题,一些教师则会以口头讲述的方式一笔带过,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显,因此无法在教学效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且,在教师面对每年的新学生时,小学生在最开始会由于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课堂中表现得较为活跃和积极,课堂参与情况较好,但时间一长,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授课,学生们则会迅速感到无聊乏味,不仅会对道法课程产生厌倦,严重时还会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很多教师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偏向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上,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有些青年教师虽然在教育思想上比较先进,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开展了一定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学习还是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2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1开展主题教学,凸显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如果直接口头讲解,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会因为内容枯燥逐渐丧失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凸显教学主题,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具体讲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除了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从其他优秀教师那里积累经验,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备课的目的是根据课程标准从结构上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教科书内容。最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把握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编写逻辑,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2.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五育融合理念的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基于教学目标的重构,新时期下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兼容性强且极具生活化的特点。所谓的兼容性强就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拓展课本内容并利用生活案例将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所以,他们在面对书面化、文字化的表述时难免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将五育融合理念贯彻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2.3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开展德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教师应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降低理解难度的同时,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中集中精力听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只有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摆脱传统的说教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空洞,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合理分析,以加大德育力度,推动道德素质的提升。

2.4挖掘社会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标指出,社会是重要的学习与实践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引导学生适时参与调查、体验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将课内学习延伸至校外实践,以社会为课堂,利用符合教学要求、时代特点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社会参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2.5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开展对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注重学生价值观念引导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课堂上,教师要组织更多的教育活动,更灵活地使用教学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来自实践,如果只是单纯地开展课本知识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无法产生实际感受。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主题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中自主动手动脑学习。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不仅是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和道德素养,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新的目标、新的内涵、新的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新课标、运用新教材开展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时,应积极渗透新思想、新方法,为学生打造有新意、有价值的课堂,以此培育学生的乐观心态、良好品德、健康人格,让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李万鹏.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16):37-38.

[2]崔阳.浅谈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0(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