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需求的德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基于儿童需求的德育实践

叶雪青

慈溪市胜山镇中心小学 315323                                    

摘要: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当代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曾说:“如果处理失当,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国家的一大教育隐患。”但如今,看着能跟随父母,不在老家留守的外户籍孩子,他们的教育问题仍然让人堪忧。父母虽在身边但缺乏陪伴,只养不教是这批孩子普遍的家庭教育状态:生活中无事不过问,有事轻则骂重则打;学习中父母能给予榜样的又太少。因此他们严重缺乏学习动力,在校属于“被迫学习型”,到家就是“放任自由行”。因此,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分层制定最近发展区的可实现目标,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愉快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创建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儿童视角;分层;教学管理;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人口流动已成常态,越来越多的外户籍学生成为本地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中发现这些学生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整体较低,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和观念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左右着孩子的学习态度。所以,很多教师苦苦耕耘却不见收获,在工作中严重缺乏成功感,如果教师只是每天批评学生不爱学习,这种负面情绪只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却改变不了学生的学习面貌。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思考如何通过德育管理来改变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教育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一、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

我们班上35名学生,均为外户籍,从学习态度上分,80%左右属于“拨一拨,动一动”类型,后12%左右属于“拨了还不动”类型,能谈得上主动学习的学生那就是剩下的8%了。所以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淡漠,老师批评得多,肯定的少。虽说课堂上我们践行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但是如果学生还没有把自己当成学习主人的话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教学管理上入手去干预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已有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日趋稳定,所以“被迫学习”的态度不是现在才有的。通过日常的行为观察,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我例举班上普遍存在的三种原因,其一: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其二: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读书只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其三:成绩一贯就不理想,始终达不到老师的学习要求,读书没意思。面对孩子对学习的懈怠,作为老师不能一味指责,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用孩子的视角去探究原因背后的内情,理清思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定目标,明责任

课余与班上学生谈心,我时常跟他们做个选择游戏:某一次语文单元测试,60分和90分,你可以无条件的自己选择一个分数作为自己的成绩,你会选哪个?100%的学生都会选后者,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表现不佳的。所以反观我目前所看到的原因,这真的是孩子懈怠学习的真正原因吗?带着疑惑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期末复习阶段我根据三大原因,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第一层次:学习目标——夯实课内基础知识,拓宽课外阅读量,提升阅读、习作能力。学习任务——课内知识一次过,每天有1小时(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量,并有记录(背诵+感悟)。每天完成指定的课外阅读1篇。第二层次:学习目标——课内基础知识扎实,熟读课文段落,习作训练。学习任务——课内知识2遍过,补充完成课内阅读,每周2次的规定时间内的习作训练。第三层次:学习目标——巩固课内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巩固2本作业本,弄懂单元测试卷;学习优秀习作范例,模仿练习。分层要求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内心需求制定最近发展区的可实现目标,最大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学习的快乐——不拖欠、能清清爽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让具体可实现的目标去更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复习阶段每天分层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作业的完成率大大提高,保证了复习效果,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

2、建团队,齐奋进

对于被动学习的孩子而言,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在上面的分层管理中教师设置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果子”的刺激下容易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慢慢地“吊起胃口”。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下去,是平常教学管理上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分层中,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学生是班级中的主力,这批孩子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只要态度端正,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如果始终让他们单个独斗,“吊起的胃口”定会慢慢下降。因此在分层中,我让同一层次的孩子自由组队,每队3人,捆绑式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这样的组队学习法,我在期末阶段设置了小队之间的竞争游戏——勇攀高峰。比如我会把原本的一份练习分成三部分,作为家庭作业每人完成一份,第二天上交批改,只有三份均不出错或是等级为“优”才能成功攀登一级。上交之前我会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虑是否让他们在组内交流。这样的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做作业时的专注力和正确率。每次有这样的作业,小队之间总会憋着一股劲,遇到困难组员之间都会积极思考办法去解决。因为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也在进一步提高,把自己看成集体的一员,那么作为小组的成员,他就会有一种义务感和使命感,所以让他们携手一起向前总比一个人有力量的多,也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被迫学习”是毫无生机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总希望每天面对的是一块春雨滋润后的麦田,所以面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我们需要思考更多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管理策略来辅助。

二、从“放任自由”到“任务约束”

从孩子的心理成长上来看,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放学后失去老师的督促又没有家长的有效引导,到家自然就是“放任自由行”。他们需要任务约束,有效的“任务约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学习任务点明确。其二,学习任务点适合该学生的层次。其三,任务是否完成必须反馈到位。比如语文学科在复习阶段的一般会分版块进行,我在复习课文的时候,根据课堂复习的内容和进度我会列一张课后复习任务表格:1、背诵今天复习的重点段落;2、默写今天复习的重点语句;3、整理好指定语句的感受和体会;4、仿写句子;……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逐条完成。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的条目和完成的要求是不相同的。最后如何反馈又是关键,它决定着“任务约束”工作的有效性。我在每个层次的学生中挑选了一位学生为该组同学的领头羊,协助老师做好对同学们的学习任务监督工作。在复习阶段,我每天都会安排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三位同学同我一起检查同学任务完成情况,对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同学,该同学所在的三人小组将在“勇攀高峰”中降一个台阶。管理落实中,要注意学习任务求精不求多;任务设置要适合该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刀切;反馈措施要抓住学生心理需求。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回家后从“放任自由行”向“主动学习型”转变。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在学习的宇宙中,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运行轨道,如果我们硬生生地一样地要求他们,一样地评价他们,那么换来的就是我们自己教学工作的痛苦和他们学习的挫败,所以作为教师分析你所面对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很重要,我们需要在有效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通过有效的行为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通过适恰的德育教育陪伴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自己,使这些流动的学子内心漾起长久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科学出版社 主编:余如进

2、《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策略》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蒋小明 孙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