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学的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学的策略探索

叶秀卿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福建省漳州市3630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既要紧扣学生心理,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问题,又要遵循规律,提炼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主问题。同时,教师要明白语文教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初衷,应该始终坚守这块阵地,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通过问题导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导学;策略

课堂教学要通过问题导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如何使语文课堂在问题导学中不失“语文味”呢?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一、紧扣心理,设计激趣问题

高效课堂要求首先要“有趣味”。要想实现“有趣味”,不能只看课堂的红火热闹,关键是要“有思想”,也就是说课堂要体现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那么,问题和练习设计就是重中之重了。问题教育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心理,设计有针对性的激趣问题,尽最大努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和发散点进行提问。

例如,《鸟的天堂》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教师在教学此课时,紧扣单元主题,先引导学生找描写榕树和鸟儿的句段,从关键词句中去认识静态的美和动态的美,再从这些描写优美的文字中去体会景物的“趣”,如在学习第八自然段“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树叶仅仅是绿色的吗,这绿色的叶子中藏着怎样的趣呢?再出示“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学生知道这是傍晚的绿叶,体会到了树叶不但绿得可爱,还茂盛有光泽,那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就藏在了绿叶中,你能说这不是趣吗?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调整,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时,教师除了对课堂内容和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外,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尽最大努力切合学生实际,并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入手,时刻让学生处于主动的思考状态,并逐步过渡到质疑问难阶段。这样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走进有趣味、有思想的语文课堂。

二、遵循规律,提炼创新问题

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确实规避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但这样的提问只解决了一堂语文课上的一个内容。那么,如何设计一种可以引动全篇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整体参与全篇课文,又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品析问题呢?教师不妨通过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实现创新提问。

例如,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雾在哪里》,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些雾的图片,以及被藏起来的生字词,带孩子们进入雾的情境当中,再揭示课题,引导孩子读好疑问的语气。课堂中,教师通过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孩子思考雾孩子去了哪些地方?指导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片,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孩子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案例中的“主问题”始于文本,又终于文本,但用“主问题”组织课堂阅读教学,却有着突出的优点:它摆脱了一般教师谈话式、答问式的分析课文,而是选择了一条丰富内涵的教学线索,时刻牵动着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都在积极地阅读、批注和表达,而且在关键时刻还会讨论探究、听取点拨、深化认知。真正将听、说、读、写、思完全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践行了课堂结构的改革,落实了有效课堂理念。

三、守正创新,回归“语文味”课堂

语文教师一定要守稳语文教育的“本”,才有底气去创语文教育的“新”。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的样子,上出真正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学习不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提出“为文言文课堂插上朗读的翅膀”的主张,力求在“读”中融会“言”“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这课的教学目标既要落实理解文章内容,品读人物形象,了解文言文特点,习得读文言文的方法,还要完成课后练习中提到的“讲故事”这一能力训练。教师以“美好故事传讲人”为抓手,带领学生走入《司马光》的故事情境;以读代讲,化繁为简,给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铺下“文言文并不难学”的理念,在“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诵中,学生获得语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了解停顿的规律,逐渐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读出了滋味。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还回顾第二单元“交流平台”中所总结的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唤醒学生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挖掘人物形象时,抓住“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机智勇敢等品质。通过学生各抒己见的表达,学生在对答式朗读中融会了“言”“文”。最后,进行品味式朗读,请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挑出来读一读,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读这个句子?这个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应该读出怎样的深意?这就是典型的在鉴赏式朗读中融会“言”“文”的体现。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体验式朗读、背诵式朗读等。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实施“言”“文”合一的教学,而且要将此法运用至现代文阅读中,语文课不图形式花哨,哪怕只是简单地朗读日常的词句,也是实实在在地走进课文,这种味道才是真正的“语文味”。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紧扣学生心理,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问题,又要遵循规律,提炼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主问题。同时,教师要明白语文教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初衷,应该始终坚守这块阵地,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参考文献:

[1]孔盼盼,陈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导学”策略刍议[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05):44-45.

[2]尹超.问题导学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2021(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