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实践探索

余亮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大学生生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正处于探索之中,现阶段仍然存在着生涯教育体系不健全、课程不够合理、形式不够丰富、师资不够充足等问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生涯教育要坚持人人参与、处处贯通、事事融入,构建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五进五融”模式,实现大学生生涯教育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发力。

关键三全育人;高校;生涯教育;模式

分类号 G64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就业〔2023〕4号)强调“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指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院系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职业探索的重要时期。“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生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1],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依托。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

1.1院系生涯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正处于探索中,一些高校院系系统谋划不足、顶层设计不够,没有将生涯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没有建立健全生涯教育工作体系;一些高校院系没有认识到生涯教育的价值内涵,或片面地将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只关注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技能培训等就业技能提升,而没有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看待大学生生涯规划;一些高校院系对于生涯教育投入不足、保障不够,仅由辅导员担任生涯咨询师,经费投入不足,没有政策性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涯咨询室。

1.2院系生涯教育课程不够合理

一些高校院系没有按照要求将该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2];一些高校院系开设了课程,但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一些高校院系授课师资单一、匮乏,仅学生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一些高校院系课程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章节拼凑痕迹明显,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教学环节[3];一些高校院系大班授课,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式讲授,缺少互动和个性化辅导,学生参与性不强。

1.3院系生涯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一些高校院系生涯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主要以生涯讲座、就业报告等方式进行,没有举办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没有指导大学生开展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等自我探索工作;一些高校院系缺乏个性化生涯教育模式,大众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没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生涯咨询服务;一些高校院系对就业困难、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群体主动开展生涯教育不够。

1.4院系生涯教育师资不够充足

专业化师资匮乏是高校院系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涯教育的主力,他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但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储备较少,实践教学能力较弱,且日常事务繁多,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稳固且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高校院系聘请了专任教师担任生涯导师,但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无法把握生涯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开展生涯引导,个别专任教师甚至是“被迫”上岗;许多高校院系没有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水平偏低。

2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三全育人”思路

“三全育人”视域下,围绕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构建问题,高校院系要着眼于全员视角,生涯教育坚持“人人参与”;要着眼于全过程视角,生涯教育坚持“处处贯通”;要着眼于全方位视角,生涯教育坚持“事事融入”。

一是全员视角,生涯教育坚持“人人参与”。大学生生涯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素养要求较高。高校院系要加强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汇聚最大生涯教育合力,共构生涯教育“育人共同体”。院系“一把手”亲自挂帅,辅导员是生涯教育主力军,是生涯教育生力军,朋辈教育主体是生涯教育重要组成力量。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师团队,为学生提供“点对点”个性化预约咨询,在教育教学中引入职业生涯教练技术方法[4]

二是全过程视角,生涯教育要坚持“处处贯通”。高校院系要从大学生成长全生命周期视角融入生涯教育活动,坚持分层教育、分类引导,着眼于大学生毕业问题、就业问题、升学问题等实际需求,让生涯教育贯通育人全过程,实现本硕博生涯教育一体化贯通。高校院系要从大学生成长常态化、机制化开展职业测评、团体辅导、专业访谈、职业访谈等活动;举办求职训练营、职业规划挑战赛、简历制作大赛、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等活动;举办“设计菁英”大学成长分享会,分就业生、推免生、考研生、出国生等四类进行沙龙分享交流。

三是全方位视角,生涯教育要坚持“事事融入”。高校院系要加强顶层设计,挖掘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文化活动等生涯教育载体,实现生涯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性互动、理论教导与实践指导有机融合。课程是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大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科学设置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等四个课程模块,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职场人物访谈、企业走访等;加强课堂设计,优化小组学习模式,深化课堂互动程度,进一步丰富授课视频等素材;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入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充实授课团队。

3高校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五进五融”模式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秉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育人导向、目标导向,构建了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五进五融”模式,推动了大学生生涯教育进顶层设计、融入育人体系,进课程教学、融入培养方案,进咨询谈话、融入个性指导,进团学组织、融入文化活动,进网络阵地、融入宣传矩阵,实现了大学生生涯教育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发力。

3.1生涯教育进顶层设计,融入育人体系

落实就业工作和生涯教育工作“一把手”工程,将就业质量和生涯教育作为专业评估、学位点评估的观测点,将就业工作和生涯教育列为党政联席会、学科建设研讨会、人才培养研讨会等会议的重要议题。坚持生涯教育贯通本硕博培养,全生命周期实施生涯教育活动。实施“一年级计划”,将《大学成长与规划》作为“开学第一课”。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拓展生涯教育的广度,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与武规院、中南院、中信院等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城市设计学院“就业信息库”。

3.2生涯教育进课程教学,融入培养方案

生涯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实务教学,配备校内外“双导师”,增设校外生涯导师。面向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引导大学生明确毕业后的“小目标”和职业生涯的“大坐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决策等。加强授课团队建设,组建由辅导员、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共同构成的课程组,积极参加GCDF、BCC等专业培训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团队磨课”等活动。不断提档升级授课内容,课程增设生涯人物访谈、卓越企业走访等活动。授课团队申报获批研究课题《高校系统性生涯教育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调研》和《聚力做好生涯教育工作》等。

3.3生涯教育进咨询谈话,融入个性指导

获批“武汉大学生涯咨询工作室”,建立大学生生涯咨询室,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师团队,辅导员担任学校生涯咨询师,举办咨询师聘任仪式和培训活动,首批43名教职工“持证上岗”担任大学生生涯咨询师。编印《城市设计学院生涯咨询师手册》,为学生提供“点对点”个性化预约咨询。聘请30余名校外生涯规划导师,同班主任和烛光导航师共构生涯教育共同体。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立德树人结对子”等活动,为学业困难、生涯困惑学生安排专任教师结对精准帮扶,实行“销号式台账管理”,提升生涯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3.4生涯教育进团学组织,融入文化活动

联合举办“才聚荆楚,勇往职前”武汉大学求职大赛(农业赛道)校赛,举办求职训练营、职业规划挑战赛、简历制作大赛、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等活动;举办“设计菁英”大学成长分享会,分就业生、推免生、考研生、出国生四类进行沙龙分享交流。常态化、机制化开展职业测评、团体辅导、专业访谈、职业访谈等活动。举办“21天早睡早起打卡挑战”活动,培养职场习惯。加强对考公务员、考选调生的学生帮扶与指导。加强毕业生工作委员会建设。深入开展行业调研实践活动,依托寒暑期社会实践走访调研行业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引导大学生依托竞赛更快与设计行业更快接轨。

3.5生涯教育进网络阵地,融入宣传矩阵

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推进生涯教育融入网络平台。开辟“师说心语”栏目,推出《谢波:倾听、陪伴——相信改变的力量》《王炎松:一路走来说读书》《李志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等优秀咨询师作品。开辟“学子风”栏目,推出《张新宜: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常雨:一点点靠近理想的自己》《何哲慧:目光所及,皆为风景》等大学生生涯教育和感悟佳作。开辟“校友苑”栏目,分享《胡刚钰:当你看不见目标,踏实走脚下的路》《李梦婷:“不安现状”,永远怀有进取之心》《黄慧茵: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等优秀校友职业发展事迹,发挥朋辈互助作用。开辟“读书会”栏目,推出《郝亦佳: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郭天晔:不惧归途,家是唯一的方向》等优秀作品,分享大学生生涯教育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梅月,刘冰 周刚.(202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高教学刊(13),175-178.doi:10.19980/j.CN23-1593/G4.2023.13.042.

[2]李卓繁 郑丽娇.(202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中国大学生就业(23),39-46.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2.23.006.

[3]刘炳序.(2021).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经济研究导刊(11),79-81.

[4]石云生,郭智芳 于海波.(202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策略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04),30-35.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3.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