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林恋紫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霞美中心学校   363215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策略

1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1.1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艺术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友谊。

1.2激发创新潜能

艺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表现手法。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那些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有助于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创造力。而创造力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涵盖造型、色彩、构图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更快地发现关键信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能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具备动手能力的学生则能将创意付诸实践。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

2.1加强美术资源开发,打造多元化审美环境

美术教材中收录了丰富的美术作品,并且这些内容都是经过慎重考量,选择的较为契合学生认知特征的作品图画,因此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发现“美”的存在,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然而教材内容毕竟相对有限,不足以帮助学生完整认识到“美”的不同特质。因此教师仍旧需要主动从现实生活、网络渠道以及各类教学材料中去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从而对教材内容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现“美”的规律。例如,在“实物的联想”中,教材中给出了各种结合实物特点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这些内容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还极为生动有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中围绕实物设计的艺术作品远不止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的形式,查找有关现代行为艺术、雕塑、文创设计等方面的视频或者案例,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想象,并由此产生更加丰富的创作灵感。这样的方式能够联系社会中更多的文化事物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悟,从而创造了课堂更为理想的学习氛围,并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事物。

2.2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的点滴,逐渐实现创新思维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一诉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深入挖掘生活元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丰富其审美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以《对称的美》一课为例,结合本单元重点内容——“对称”,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思考什么是对称图形、对称图形都有哪些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给出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在教室中寻找对称图形。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浓厚,纷纷观察四周,提出了黑板、讲台、地图、桌子都是对称图形的答案。接下来,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教师可以向大家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剪纸”,并向学生分享对称的剪纸作品,引导大家进行欣赏。在美轮美奂的作品中,学生既能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体会到独特的对称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享剪纸的技巧,带领学生共同设计对称剪纸作品,并用于装点班级。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挖掘并拍摄对称的景物图片,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与习惯。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深刻感悟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能为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以生活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3在活动中创造美

小学美术实践课程十分重要,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自主创造来表现对美的理解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并开设实践课程。为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育人作用,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美术实践活动,给学生亲身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折纸变变变》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来体验美术创作过程。折纸是我国民间一项优秀的技艺,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公元1世纪,折纸艺术作品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一是因为折纸作品有很漂亮的外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人们通常会将折纸作品摆放在室内作为装饰品点缀整个屋子;不仅如此,折纸的发展时间很长,在漫长的历史中,折纸艺术作品凝结了人民的智慧,人们将传统文化融入作品当中,赋予折纸艺术更高的社会地位。在折纸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手工材料,如彩纸、锡箔纸等,还可以准备一些纽扣、彩带、水彩笔,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材料,设计各种各样的形状,还可以在纸上画些漂亮图案,让整个作品变得更有特色。活动结束之后,鼓励学生进行展览,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品,并给大家简单介绍设计的理念和含义,大家在一起欣赏和交流。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所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美术,也学会欣赏和发掘美术作品中的美。

2.4创设课堂艺术情境,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审美”应当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对学生进行限制,而是要主动为其投放各类教学资源,以此搭建一个相对立体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对“美”进行提炼以及感悟,而非通过其他渠道被强行灌注的知识记忆。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动结合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来为其搭建丰富的艺术情境,以此帮助学生独立对美进行感悟。例如,在“理想的居住环境”中,在教学开始之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各种不同的家园场景,如充满科幻色彩的“机械城堡”、诗情画意的“田野庄园”,甚至是拥有奇幻想象的“云上家园”等,由此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其不由思考自己理想中的“家园”应该是什么样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开始思考“美”的特征,更是融合自身的思想特点去尝试描绘“美”的轮廓,因此此过程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充满个性色彩的审美素养。

3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任务。教师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利用教材内容,创设美术环境,发挥学科育人功效,帮助学生在鉴赏、创作中陶冶情操,成长进步,实现教育目标。相信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美术教学将焕发活力,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正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2(20):35-37.

[2]王鑫.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科幻画报,2022(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