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

冷如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项目名称:“传革命理想,增民族信念”——以六下革命传统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为例

摘要:统编教材坚守立德树人理念,在课文总篇目减少的情况下,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却有所增加——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资料链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很显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成为落实课标精神的主阵地,教师要加强此类课文的研究,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革命传统教育持续融入学生的言语实践中。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语文 理想与信念 革命传统类课文

一、项目简介

所谓项目化学习,是指在真实情境中对有效问题展开探究,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不谋而合。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是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学习的新样式。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一般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容易追求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语文要素的训练以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造成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成为思想品德课。但项目化学习主张教师从“识记、训练、纠错”等低阶目标转向学生“思考、实践、创造”等高阶目标,以结构化的学习任务直击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面、更广范畴观照语文要素,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具有重要意义。进行项目化的探究能让语文要素落实更真切。

在以往教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时,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情感体验,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造。项目化学习强调的是以小组合作为核心,不再过度关注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强调核心知识的迁移与思维模式的建构。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任务驱动下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完成各项学习活动。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可以退居二线,但不能完全隐身,而是作为促进者从旁协助,在学有困难时及时支援。笔者认为进行项目化的探究能让学习过程展开更自主。

二、项目化学习目标:

核心知识的设定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第一要素。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指导活动过程的作用。这里的核心知识不是停留在事实和主题层面,而是把目标上升到核心概念和原理层面,指向深层次的理解和迁移。因此,核心知识的确立直抵语文要素更内核的特征。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本课学习的核心知识指向“品质”。虽然“品质”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学生历经学习能全面、充分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中丰富对“品质”的认识。

锁定核心知识之后,笔者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观照课后练习,

确定了本次项目化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识人物品质;
  2. 查找并了解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理解人物品质;

3.关注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三、驱动型问题的设计

依据目标,创设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项目化学习以“对驱动性问题的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为学习追求。这里的真实情境并非一定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指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持续浸入式学习。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笔者依据上述三个学习目标首先创设了真实情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启航,走过百年风雨,谱写了如今的盛世蓝图。这背后,离不开一位位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请同学们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脚本,通过编排课本剧的形式向革命先烈致敬。

接着,笔者围绕“品质”这个核心知识,设计以下三个驱动性问题:

问题一:根据脚本,你会分几幕排练李大钊先生的事迹?

问题二:为更好地展现课本剧,你会进一步查阅哪些相关资料?

问题三:在表演时,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动 作、表情和语气?

学生在这三个问题驱动下主动探究文本,并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学生利用课外搜集到的材料,灵活组织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述,回答“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动作、表情和语气”时更是指向“品质”这个核心知识。可以说,把驱动性问题还原到具体情境中,不仅能吸引学生围绕核心知识“品质”进行持续探讨,还能在无形之中提升语文能力。

四、项目的实施与评价

(一)针对问题驱动,借助支架,组织有效性学习。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线索,需要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并且这种学习活动需要突出生动性、活泼性、探究性与交互性。

1.问题一驱动下的项目学习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等支架,按照时间顺序确定排练的顺序: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每一幕大致内容如下:

IMG_256

2.问题二驱动下的项目学习

在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查阅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材料并进行整合、筛选,以此加深对文本内容、人物品质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例如,在排练第一幕“被捕前”的场景时,学生搜集到了“1926年3月18日,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向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学生开枪”等材料,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局势越来越严峻”的原因。再比如在排练第二幕、第三幕时,学生通过观看《革命者》《火种》等电影,借助音像资料直观了解到李大钊先生在拘留所里所遭受的酷刑,深刻感受到他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品质。学生通过查阅多种与剧本相关的材料,既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促使核心知识内化与迁移。

五、项目成果

项目化学习是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的新样式,其所主张的核心知识的确立、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作品成果的呈现以及全程性评价,实实在在地带领学生进行了探究、体验、实践,有效延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扎扎实实促成了语文要素落地生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结果有物化体现,也是学生在项目化探究中的思维发展的具象体现。

项目化学习的个人成果体现学生的参与面。参与面越广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的个人层面成果越丰富可视化。以《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为例,以““传革命理想,增民族信念”为主题,人人参与脚本设计,有完整录制的剧目视频,成果从纸质到音视频,立体呈现。在文创展览中,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布展有创意,展览有贡献,活动有收获。可以制作相册集、作品秀、展区照片等,完成本次项目化活动后,还可以形成文字记录、感悟日记等物化成果。

[1]张文兰、苏瑞、张思琦﹒《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研究》——《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

[2]昌平﹒《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项目化学习》——《中学语文﹒课改在线》

[3]张丰,管光海,何珊云,刘微.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66-286.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5]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