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应用于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实际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研究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应用于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实际效果

李日辉   何聪浩   秦萍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430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应用于康复期双向情感障碍(BPD)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方法:对照组实施团体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加用积极心理学。结果:护理前GWB评分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GWB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研究组GWB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组内、组间对比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应用于康复期BPD患者中能够显著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康复期;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主观幸福感

    双相情感障碍(BPD)属于一种精神科常见病,团体护理干预是现阶段临床针对康复期患者常用护理方式之一,近年来有研究认为若在该护理模式基础上增加积极心理学或可获得更优效果[1]。基于此,本文将以2023年01月-2024年02月作为本次研究区间,选取该时间段内前来我院就诊的58例康复期BPD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通过对比方式明确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应用于此类病患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以利于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合理取舍康复期BPD患者护理方案提供可靠参考,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58例康复期BPD患者予以随机分组(信封法),其中对照组(n=29)男:女=19:10,年龄32-47岁、平均(35.26±2.54)岁;研究组(n=34)男:女=20:9,年龄30-44岁、平均(35.15±2.58)岁。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均为P>0.05(即本次研究分组情况均衡性良好且具有可比性)。

1方法 

1.2.1  护理方法 

1.2.1.1  对照组  该组实施团体护理干预:(1)组建团体护理干预小组,每组患者数量控制在10-11例,每周干预2次、共干预5周(总计10次);(2)第一次干预时以自我介绍、相互熟悉为主题,使组员了解团体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意义;(3)第2-4次干预主题以BPD相关知识为主,如什么是BPD?BPD常见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BPD?等;(4)第5-9次干预主题与组员自我感受有关,如控制情绪的方法、预防躁狂发作的有效措施等;(5)第10次干预以总结为主,组员倾听、反馈干预效果。

1.2.1.2  研究组  该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加用积极心理学:(1)鼓励团体护理干预小组组员分享既往能够使自身感到满足、自豪、快乐等情绪的事件;(2)与家属制作“快乐因子”小册子,内容与患者有关能够使家属感到满足、自豪、快乐等情绪的事件;(3)使患者勇敢表达对自身病情的看法与感受、希望得到的支持方式。

1.2.2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不同时间点(护理前、后)两组康复期BPD患者主观幸福感变化情况,评价工具为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价内容涉及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健康的关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松弛与紧张、对生活满足及兴趣等6个维度,共18条目、每条目评分0-10分、总计0-180分,分值、主观幸福感相关性为正。

1. 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1)检验方法: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2/Fisher精确检验;(2)表示方法: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n(%)]。统计学软件版本号为SPSS.26.0,检验结果显示P在0.05以下(即P<0.05)则说明数据对比(组间/组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理前GWB评分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GWB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研究组GWB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组内、组间对比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护理前、后GWB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x±s;分)

组别

护理前GWB评分

护理后GWB评分

t

P

研究组(n=44)

70.21±6.77

84.55±10.34

7.696

<0.001

对照组(n=44)

69.84±6.89

79.88±8.27

6.187

<0.001

t

0.254

2.340

P

0.800

0.022

注:P值小数点后3位(四舍五入)均为0,以P<0.001表示

讨论 

BPD是一种现阶段病因不明的心境障碍,患者表现为抑郁、躁狂交替发作/混合发作。团体护理干预是指在特定团体中以护理人员作为启发、引导者,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帮助服务对象达到认识自我问题、改善不良行为、消除负面情绪等目的。但应注意的是,BPD患者发病后可出现心境低落、幻觉、言语活动减少、妄想等症状,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虽减少或消失,但其消极感受并未改善,因此可能由于病耻感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提示单用团体护理干预或无法改善BPD患者消极感受,不利于获得理想护理效果。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研究人们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其三大支柱包括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表明[2],积极心理学关心人的优秀品质、美好心灵,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感受过去(满足、满意)、现在(幸福、快乐)、未来(希望、乐观)等不同阶段的积极体验,从而增强其积极心理品质/情绪。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团体护理干预服务中,能够通过刺激BPD患者愉快因子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因此获得更优护理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证实,行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护理后主观幸福感评价结果优于单用团体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此结论与夏王斌[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应用于康复期BPD患者中能够显著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艳.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1, 19(10): 1669-1672, 1692.

[2]刘萧,范平芝,熊慧.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2):117-120.

[3]夏王斌, 沙建敏, 黄春海, 等. 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联合药物控制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与抑郁程度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2021, 23(4): 6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