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1
/ 2

西安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问题研究

陈唯静

(西安欧亚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西安制造企业正面临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迫切需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然而,转型过程中面临产业配套率低、创新能力偏低、数字化进程滞后等多重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应发挥西安资源优势,聚集人才、多措并举,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促进资本对接和管理辅导,以加速智能制造建设和推动服务化转型,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际纷纷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以GE、IBM等大型制造企业率先开始由产品向服务转型的尝试。同时,国外学者开始提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原始概念。一方面,Vandermerewe和Rada(1998)认为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产品(或包括附加服务)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的过程,而完整的“产品+服务”包括产品、服务、支持及知识等,并且强调服务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而另一方面,产品服务系统的提出则认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应是将产品和服务集成到系统中的过程,一个包含产品、服务、网络、支持设施的系统。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孙林岩(2007)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认为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创新模式,是制造企业通过创新的组织形态、商业模型以及内部管理运营机制,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不断扩展制造企业势能,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方向[1]

已有的研究总结归纳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大多是以产品为基础,逐步向服务领域延伸,产业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着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区段转移[2]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推进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历史进程十分重要。基于历史原因,西安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同时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在市场、成本等多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对于西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二、西安市制造业产业特点

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轻重工业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条。2019年12月,西安发布《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对西安制造业各领域的区别发展都做了相应的计划和安排,明确了“五强”目标、“6+5+6+1”产业体系、6条实施路径和22条支持政策,为日后先进制造业逆市上扬奠定了基础。2020年出台《西安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支持政策实施细则》,旨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企业规模进档、支持企业争创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等具体措施。

从项目数量和产量来看,近年来西安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数量及产量增长较快。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支撑带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盘”。

《西安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制造业增加值2321.80 亿元,比上年增长 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 927.74 亿元,增长 7.5%。 “实力盘”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3.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3%。而在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10.1%。新能源汽车产量 98.38 万辆,增长 25.9%。充电桩产量 49.76 万个,增长 123.0%。集成电路产量 64.96 亿块,增长 12.6%。

但同时,西安制造业整体分布较为分散,产业配套率较低,由于周边配套企业的缺乏,使得产品的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较高。而西安的各工业园区没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化产业优势,几乎都是同质化竞争的产业杂烩,造成企业在市场、成本、环保等多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西安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多,大企业数量少且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传统制造业呈现过度竞争,与之相关的产品普遍呈现过剩状态;另一方面,新的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同时低价值员工流失严重,致使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三、西安市中小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存在问题

1.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

近年来,西安市在金融、物流、科技、检验检测认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规模和体量仍然偏小,知识密集型的法律、会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业规模较小,高端服务供给欠缺。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高。西安市在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5000亿元,而2019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其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059.0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5.8%,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 技术创新能力偏弱

西安市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个别行业个别领域创新较为突出,但总体来看,高端产品比较缺乏,创新层度偏弱,政产研脱节严重,未能形成合力。大中型企业科研和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引进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缓慢。根据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是企业研发的主力,小微型企业有1382家,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27.8%,整体覆盖面较小,比大中型企业低30.1个百分点。

3.工业互联网发展缓慢

西安市工业互联网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和一些发达城市相比,不论是推广还是应用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从陕西省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7月,陕西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39.8%,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7.7%,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为26.7%,智能制造就绪率3.9%,工业云平台应用率30.7%。而上海在2018年,生产设备数字化已经达到49.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5.2%。

4.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影响力不足

目前,西安市众多中小企业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从管理制度和流程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而供应链体系、营销体系也未能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整体管理效率较低,商业模式创新欠佳,导致企业在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难以适应新的管理要求,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无法支撑长期发展需要。同时,品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无形资产,西安市中小企业普遍品牌意识欠缺,缺乏知名品牌和影响力,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展望

西安市制造业拥有优良基因,同时,在进行服务型制造转型时仍面临内外部多种挑战和困难,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足、技术创新竞争大、工业互联网发展较缓、以及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应借助西安与生态合作伙伴资源和其他相关企业资源,聚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相关企业与人才,进行创新赋能、资本对接、管理辅导,并且可快速实现创新业务市场化。为本地企业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提升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和创新平台输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加速智能制造建设,促进制造向服务转型。同时,过为当地企业提供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应用世界顶尖数字化解决方案门槛。从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孙林岩,李刚,江志斌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7(19):2307-2312.

[2]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课题:西安欧亚学院校级课题“数字技术驱动下西安中小型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1XJSK14)

作者简介:陈唯静,1988.07,女,汉族,籍贯:陕西渭南,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商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