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助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2

用“互联网+”助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赵文翠

重庆市万州区龙驹中学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为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互联网+”以其高速、便捷的特点,使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本文拟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详细解读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有效助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互联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5个具体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呢?下面我们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一些课例来举例说明,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依靠互联网搜集史料,掌握“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五四运动》一课时,为了能够将这段百年前的历史事件真实而客观的展示给学生,笔者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新文化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其中包含了“北洋政府的反应”、“军阀吴佩孚的反应”、“学者的反应”、“工人的反应”、“商人的反应”、“乞丐的反应”等大量史料,使学生惊讶于当时社会各界对于五四运动的支持和声援,深刻的理解了五四运动群众基础的广泛。随后,又给他们出示了著名学者傅斯年、罗家伦,以及孙中山、毛泽东、康有为等对五四运动赞誉的材料——当然这都是在学生意料之中的事情。紧接着,我猛地又给他们抛出了一组截然相反观点的史料:(五四运动)有点不成熟而发挥的现象......发泄太早太猛,或者于将来无益有损。 ——傅斯年

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筋斗么?在学校里,不是还唾骂敌人的儿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鲁迅

我记得当学生看到这里时,都在那里静静的思考着,思考着该如何去看待他们从小就热情讴歌的五四运动。最终他们明白了,只有合理的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冷静、全面的去看待历史事件,才能看到历史的真相。而这一切,真的要归功于互联网的功劳。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地图,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这道高考题很多同学都错选了C项,他们认为1933—1937年正是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那个时期——事实上,他们这正是缺乏时空观念的表现。

为了让他们对时空观念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利用多媒体将地图呈现出来,并把题中涉及到的所有地名全都标注在了地图上,之后我让学生静静的去分析和思考。没过多久,大家恍然大悟:这一时期的红军因为长征,所以主要活动区域在西南和西北,而题中所给的区域则分布在华北、华东、东南和华南;且越临近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威胁也越大,因此应该选择B。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懂得了只有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去思考和分析,才能探寻到历史的真相。

三、制作微视频创设疑问,训练“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启蒙运动》一课时,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康德为什么主张自由并自律?

事实上,教材中并没有相应的任何解释和说明。为了能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我认真搜集史料制作了一个微课。在这个微课中,我通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特点,十分吸引学生,他们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非常的认真,并在观看后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而很好的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四)通过弹幕的互动功能,实现“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例如,在讲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时,对于如何评价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同学们产生了分歧。于是,我在下课的时候布置了一个作业:大家回家后,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认真思考。等到第二节课时,我要求每位同学通过手机链接到教室的电脑上,使用弹幕功能,发送自己的看法。——这个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展示、交流的情绪,大家纷纷“发言”,这一课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使用互联网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真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用微信推送的方式,融入“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于沛先生曾指出:“历史不仅仅是叙述,而是在叙述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学科。”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记住史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的学习,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为此,我设置了一个公众号,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我常常把一些好的历史文章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也通过微信的方式推送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时时关注社会发展,紧跟时代脉搏,弘扬浩然正气,树立远大理想。通过这个方式,我渐渐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他们的责任感更强了,他们的态度更乐观了,他们对人生更自信了。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正迎来自己革命性的变化。在历史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他们的思想正悄悄的发生嬗变——一个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人,一个有着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的人,一个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正在悄然出现。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2]张家明 李仁琼.建构学本课堂,培育核心素养[J]. 教育科学论坛,2015,(8).

[3]刘代轲 论文《试议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017.